如何实现水利工程建筑的生态化设计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倪学东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改造规模逐渐扩大,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身份证:34262319990519XXXX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改造规模逐渐扩大,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需求。需要设计人员提高生态意识,在工程规划方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生态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生态化设计的方法和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化;设计
        引言
        水利工程具有规模较大的特点,能够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并且在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化设计水平,是协调生态与经济矛盾关系的有效途径。另外,修复河道生态,不仅能够改善周围环境质量,还能够有效防范洪涝灾害发生几率,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造福子孙后代奠定良好基础。总而言之,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利工程,需要发挥双重功能,既要满足供电、防洪、发电需求,又要促进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一、水利工程生态化设计概念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化理念,是基于工程基本功能和基础学科上延伸出的一种新型设计方法,旨在为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另外,设计环节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基础,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和功能[1]。在设计中强化生态意识,需要设计人员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结合水利工程地形地貌、水文特征进行分析,保证工程设计满足功能需求;还要着重研究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已经被破坏的河流、地域进行保护。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生态化设计是一项集资源保护、生态修复、防洪防灾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需要设计人员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二、水利工程生态化设计方法
        在传统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只关注工程的功能性,强调在提高工程安全水平的同时降低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新时期背景下,工业、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发展迅速,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也对水利工程设计提出全新需求,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将工程基本功能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强化生态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城市水利设计也经历了多次更新和优化,各种新理念和新方案应运而生,并进一步强调了生态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设计人员需要强化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理念,结合工程施工环境、水文条件、地形地貌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因地制宜方式做好规划工作,重视开发工程综合性功能,满足节能环保发展需求。
        (二)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水利工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交通、防洪、调水、生态等领域占有较大比例,所以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功能性,保证工程满足城市长远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河流作为维持城市稳定发展的生命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枢纽作用,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强化河流湖泊生态保护水平和修复力度,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渠道。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还应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河湖优势,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目标。
        (三)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水利工程设计无论从功能方面分析,还是从生态角度来看,其目标都是更好服务地区居民,同时为子孙后代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基础,分析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设计水平,注重节能、节水、节点等设计内容,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三、生态化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以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内侧,面积共595km²,长约65km,宽约23km,该地区年降水量634.6mm,生态环境较弱,因此,设计单位融入了生态化设计理念,通过生态岸坡防护和天然春经常改善该地区整体环境。
        (一)生态化理念在岸坡防护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中水路交错带植物生长较为繁茂,可以动植物觅食、栖息提供良好空间。在水路交错带的岸坡防护传统设计中,大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形式,导致岸坡强行硬化。由于防护结构透水性较差,使得水体和土体之间的水力联系被割裂,阻断了水域生物和微生物与陆域之间的接触,不仅破坏人水和谐关系,还导致水路交错带失去美学功能。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设计人员强化生态设计意识,在岸坡防护结构设计过程中,做好自然景观协调工作,优先使用多孔混凝土或其他自然材质,杜绝使用渗水性较差的材料,从而为动物生存、气息奠定良好基础[2]。另外,在设计中也可以将灌木、乔木、水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根系纤维对岸坡进行固定,以此来提高岸坡抗击能力,避免岸坡坍塌。现如今,常见的护坡形式有三种,如表1所示:
        表1   见的护坡形式
        (二)设计天然净化场地
        水生植物具有天然净化作用,有利于改善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因此,在水利工程生态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水生植物,营造天然净化场地。例如:将美人蕉等成活率较高的水生植物移栽到景观生态浮床中。或者想河流中投放育苗、田螺等水生植物,以此来提高水体净化功能,抑制藻类大肆生长。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恢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还能够够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设计中,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想要在保证工程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有效提高其生态效益,需要设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生态功能,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明开宇.水利工程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12(21):121-122.
        [2]肖勇.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方法及必要性[J].水利技术监督,2020,07(04):228-229+2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