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润波
宁夏同心县韦州镇中心学校 751303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本文主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绽放精彩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汉语最好、最优秀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之长大后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通过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基础和提高语文学习运用能力。
一、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将传统文化带入到课堂当中,对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都起到了积极影响。当然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如今正是各国家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为了能够让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越走越远,我们应当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接受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了解中华的历史和文化,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效应。语文教师也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一种积极相应的态度和方式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传统知识尽快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让学生们能够接受优质思想文化的教学,从而有利于他们培养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身心素养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引入传统文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问题
(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频率有待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忙着讲课,学生忙着记笔记,看似你来我往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之间的互动交流却存在着问题。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教师的教学精力有限,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难以对于具体的现象和问题开展深入的思索以及探讨,在保证教学进程的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显得有些厚此薄彼。
(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
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虽然有的教师引入了传统文化的形式,但是却并没有引入传统文化的灵魂,单纯的将内容进行展示,没有赋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为学生真正的讲解和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对于仁孝、忠恕、礼义的内容的讲解显然不够深刻。因此,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仍然有待提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运用策略进行更多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会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更多的学生得以进行更高效率的语文学习,并且领略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做到专心致志,认真听讲。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认为教师所讲述的阅读知识和作文知识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当然也就没有探索的欲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相应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关于《桂花雨》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并没有选择单纯的进行课文内容的陈述,而是选择了和桂花有关的故事情节和传统文化内容,将桂花糕、桂花酒等“老玩意儿”和“新创意”带入到了语文课堂上,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相应的传播。
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无形之中就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当然了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还要切实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人需求,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形式的引入,从而提高整体的引入效率,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的智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我国古诗词不仅有着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想,为此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不同朝代下的古诗词类型不同,最为典型的就是唐诗宋词,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借此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在课外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师也应当加强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从中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扬。教师在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时,可以结合所学的传统文化内容,来制定恰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传承意识。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合作,比如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开展课外阅读。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来为学生推荐恰当的课外阅读书籍,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如《孔子传》《庄子故事》《中国传统故事百篇》等。通过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从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如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地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四)传统节日,让学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不管是春季学期还是秋季学期,都会有相对应的若干传统节日。作为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文化元素和哲学成分,具有无尽的感召魅力。学生通过体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秉承家国情怀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传统节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的重要载体。例如,端午节是纪念第一个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进行民族自信、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民族复兴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最佳机会。所以,在端午节期间,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围绕端午节这一主题查询、搜集相关信息,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还有哪些叫法、端午节习俗、屈原的爱国诗词等,引导学生将查询、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消化整合,写成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然后以故事班会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端午节中充分汲取爱国主义养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策划举办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诵诗词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从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体验到端午节背后独特的文化记忆。
结束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01).
[2]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3,08.
[3]郭友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谢爱华,张栋贤.论高校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途径[J].语文建设,2013,(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