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混凝土的施工问题 王献成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王献成
[导读]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身份证号码:41102319890824XXXX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的整体质量,影响着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能,是促进国内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将对建筑混凝土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混凝土;建筑工程
        1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混凝土施工出现裂缝
        混凝土出现裂缝目前已经成为混凝土施工中最为突出的常见问题之一,如果在建筑工程结构中出现规范允许范围之外的裂缝,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将会对工程项目质量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如浇筑速度不均匀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质量不合格。在浇筑工作完成后,如果养护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在遭遇恶劣天气的影响后,同样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2 混凝土漏筋和麻面的问题
        施工期间混凝土的泄漏和粗糙表面也是施工期间最常见的施工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屋建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建筑过程中使用钢筋和混凝土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结构本身的承载能力,在当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结构施工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在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效利用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内聚力,从而增强钢筋结构的稳定性,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大面积泄漏,而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则建设工程将面临严重的隐患。
        2 混凝土施工中的浇筑与振捣技术
        2.1 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混凝土浇筑:自然流淌、水平分层、斜向分段、持续推移、一次到顶等。若混凝土不合格必须退回搅拌站,浇筑过程中绝对不能向已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混凝土的分层厚度也要准确把握,新一层的混凝土必须在被上层混凝土覆盖前提下才能浇筑,这样能将上下层浇筑间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范围内,有效防止因时间间隔过长造成施工裂缝。实施混凝土浇筑还要注意气象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好不要在天气剧烈变化的时候进行混凝土浇筑。
        2.2 混凝土振捣技术
        在混凝土振捣时应当将进行三道振捣,三道设置要求为:第一道为混凝土的坡角,第二道为混凝土的坡中间,第三道为混凝土的坡顶。只有三道设置的位置符合要求,并进行合理地配合才可保证振捣覆盖整个坡面,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采用振捣棒振捣时必须要把握好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以及振捣时间,将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50mm以上,振捣棒移动的间距控制在400mm左右,振捣棒要快插慢拔。当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要用刮杠刮平混凝土表面,再撒上5-25mm碎石,终凝前用木抹搓平,次数最好在两遍以上。
        3 建筑混凝土的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完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在设计混凝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规避结构断面形成突变现象而引起应力集中的情况。若发现混凝土结构或造型欠缺合理性,应及时实施补救或加强措施予以处理。混凝土收缩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可以把适量膨胀剂掺合到混凝土中,以实现对混凝土收缩情况的有效代偿,其有益于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风险。在具体设计中,若发现工民建高度大于45米,则建议在混凝土结构中间位置规划后浇带,并把数量适宜的加强钢筋安置于后浇带两端,其目的是减少温度变化及应力不均对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形成的影响,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概率。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石等,并确保其含泥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在在选择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级别时,应充分结合混凝土结构的现实要求及其所在环境条件,最好不选用高强度水泥材料。为最大限度的优化工民建施工设计工作质量,要求有关人员一定要确立质控意识,真正认识到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必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技能水平,探析诱发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在设计环节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完善工程设计效果。
        3.2 做好混凝土养护监控
        混凝土浇筑完成的养护工作对混凝土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养护时间是否及时合理、养护措施是否科学到位,都对控制裂缝具有重大意义。混凝土的养护措施要在其浇筑结束后的12h内及时进行,其养护措施的选取要结合外部环境的温湿度、混凝土的自身特性等进行制定。当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可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进行覆盖,同时根据混凝土自身的含水量灵活选取浇水养护,防止水分散发过快而引发的收缩裂缝。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需对混凝土进行保温覆盖,并时刻监测混凝土内外表面的温湿度,使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温差始终保持在25℃范围内。混凝土养护期间,在周围需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和防护措施,严禁车辆、行人踩踏或堆积重物,避免混凝土早期强度不够因荷载超限而导致的裂缝问题。
        3.3 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筑程序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通常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浇筑计划,从而为整个混凝土的浇筑流程起到指导作用。在浇筑过程前期,施工人员应该对建筑模板的尺寸、高度以及刚度和强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浇筑的程序建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该从高处向低处进行分层浇筑,每一层的浇筑情况应该根据整个建筑结构的具体配筋情况等因素来进行明确。同时,施工人员在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整个流程的顺序,避免发生离析的现象,对整个浇筑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仔细对建筑的各个模板构件进行观察,如果期间发现了一些移位或者变形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应对和处理,这样才能够保障整个浇筑程序的正常进行。
        3.4 控制好混凝土中的温度应力
        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泥在搅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想要合理管控混凝土结构温度,需要先保障混凝土结构质量,通过合理调整水泥比例,以此减少水泥搅拌中产生的热量。目前一般应用大坝水泥替代工业水泥,或者是在混凝土结构内事先铺设一些水管,在浇筑结束后,往水管内注入冷水,借助水体的流动以此将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全部带走,进而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差,保障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3.5 优化转换层结构设计工作
        建筑底部各层对建筑空间要求存在多种标准,这就需要在建筑当中设计转换层来完成整体的结构转换。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设计需要关注转换层上下竖向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落地剪力墙百分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并解决建筑竖向结构构件刚度突变问题。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上、下2部分的刚度来说,需要严格控制其刚度比,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竖向构件的抗侧力,来降低建筑整体竖向构件刚度突变造成的问题。使整个建筑混凝土结构位移比、整体性、刚度比都能满足标准规范要求。另外,还要通过设计控制建筑上部的竖向构件数量,以便降低转换层结构的刚度差值,避免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发生突变性的刚度转换,保证建筑整体结构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中如果出现了有裂缝的混凝土结构,就会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重视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加强对混凝土结构原材料规格以及质量的检查工作,要控制、管理整个的建筑施工过程和工艺,进而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锋,代帅.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J].四川水泥,2020(02):32.
        [2]袁林.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探究[J].山西建筑,2019,45(08):192-193.
        [3]吴伸坤.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问题的技术预防和处理[J].四川水泥,2018(11):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