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艾 娟
[导读] 一场疫情过后,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

        艾 娟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南关小学   陕西省榆林市718199
        【内容摘要】一场疫情过后,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全面推广,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信息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契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实现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的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作用
        一场疫情过后,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全面推广,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求,“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时,开始,我为学生播放了山洪爆发的视频,激情叙述:同学们,当山洪来临之时,村庄的人们是如何逃生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浓。为了让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好处,教学最后一部分时,我配乐朗读,并配上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的画面。在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中,动情叙述: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那么,在洪水来临之时,在老汉愤怒地把小伙子从队伍的前面揪到队伍后面的时候,他把儿子从生的希望揪到死的边沿的时候,他们像父子吗(不像)你对老汉又有这样的认识?(这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震撼,意外)这就是设置悬念的好处。这样以信息技术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很容易感染学生,更快地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二、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
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人”字形线路图”火车运行路线则用动画演示,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三、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古诗《示儿》,通过展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陆游临终前用颤抖的双手费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下的绝笔诗,以此训导儿子不忘报国之志后与世长辞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2.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增强记忆力。例如:小学语文《雷雨》一课要求全文背诵,让学生按正常方式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如有机使用《雷雨》一课录像带,先后播放出了雷雨前、中、后的画面。学生耳闻了风、雷、雨、蝉、蛙的声音,目睹具体的场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让学生试背,由于画面形象,声音传真,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便能很快地把这篇课文背出来。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在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像的同时我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实践表明,运用信息技术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信息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契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育,2019(08)
【2】魏淑娟: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J];新课程,20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