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芳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西昌航天学校 615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人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也要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对学生当前和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制定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以达到教学目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文化强国,不仅是一句空话。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初中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加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时穿插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形成和文化素养。新课标教育理念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1]。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步加入传统文化的因素,是新课标中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同时也使初中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大胆的尝试,也是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的重大革新,既能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发扬,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和学习理解,二者相得益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给养,它可以促进青少年在人生的过渡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同时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内化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得语文教育得以长远发展,也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流传[2]。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2.1结合课本深入挖掘文化的基本内涵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自我,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篇目,不管是文采还是文笔质量,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适合现代教学,很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需要合理运用这些课文,积极挖掘其蕴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比如,《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屈原的《离骚》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挖掘课文,准确把握课本的编写意图,仔细感受课文对传统文化教学提出的要求,合理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3]。
2.2创新方式,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
初中语文教研人员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熟知语文课节中的重点内容,有效利用网络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节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例如,在讲解《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体机等网络教学设备,让沉寂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打破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预设情境抛出问题,然后从多角度引导学生们思考。比如:“我们都知道《山海经》是我国神话怪谈类的文学作品,那么有谁知道与此类型相关的电影呢?”一提到影视剧,同学们兴致高涨、反响热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们争先作答。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提前准备的视频相同时,教师就可以欢快地对学生们说:“那就让我们先插播一段‘广告’,广告之后,马上回来,精彩不容错过!”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在寓教于乐使学生收获了知识,为学生带来一种感官上的学习享受,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兴趣,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
2.3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而且将其与语文隔离,在语文学习中尚未对其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在该背景下,教师要想保证传统文化的高效渗透,需要确保学习效率和积极主动性,必须要立足于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必须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从思想层面上科学分析,使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在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讲解《观沧海》时,教师需要将本篇课文与雄心壮志进行联系,换言之,就是将实际生活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显著其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在传统文化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渐渐在学生的平时学习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4]。
2.4运用多元评价
科学恰当的评价可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结果。课堂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通过多元评价考察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评价活动中,可引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上的进步。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期间,可积极倡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中,可为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主要用于记录他们孝亲敬老优良传统美德学习成果。期间,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组内搜集、讨论的学习资料。当某一小组展示完与孝亲敬老相关的人物故事时,可根据小组档案袋中记录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通过学生互评法,从故事分享中的语言清晰度、声音洪亮度、是否生动感人等几个方面客观评价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主动吸取文化精髓[5]。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真正做到学习传统文化,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付会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8(25):52-53.
[2]麻树德.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华少年.2018(20):79.
[3]胡春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9(8).
[4]韩景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8).
[5]冯彩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学周刊,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