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占平
鄂尔多斯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管委会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近些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为此,教育部正式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必将会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处于初期,各方面经验都不成熟。鉴于此,本文从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出发,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层次的多元化的人性需求量激增,从而导致了高等院校的扩招。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加之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点,提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聘请社会创业的成功者和企业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导师,组织创业生涯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来增强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而在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同时,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也不能动摇。目前中国发展亟需创新性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首创精神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开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的研究至为重要。
1.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还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本着培养具有首创、创业、独立工作、冒险精神的技术、社交和管理人才的目标,广大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环境认知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讨。为了增强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教育部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本科的必需教材,从而创新教育以及教育方式的研究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相比于中国的刚刚推广,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而中国也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以创新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形势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自从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时,就担负了以知识报效祖国的使命。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是第一要务。大学生培养以公共课程为基础,通过专业领域的系统学习来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的目的是给祖国的建设需要提供专门型的技术人才。恢复高考以来,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中国高等院校,为中国各个行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极大的支撑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的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也在发生变化,强调培养单一专业素质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与日俱增,之前的单独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院校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将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2两种教育方式融合的价值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两种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两种教育模式需要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功能和本质基本相同。这种密切联系的关系正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合力的基石。在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尝试中,一些单位组织或个人过于偏颇的理解了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导致了一些高等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下滑。这种教育引导行为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读。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是和专业教育一起的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模式。片面的割裂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将会导致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如果将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比作一艘舰船,专业教育就是舰船的壳体,创业教育就是这艘船的引擎和舵手。没有强有力的壳体,即使方向再正确,也不能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没有动力和方向舰船,即使壳体再坚硬,也终究是原地打转、停滞不前。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实践之中,始终应该秉承立足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的原则,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灌输这种理念。因此,专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基础,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深化。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虽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大多仅仅停留在创业活动层次和停留在课本的教学领域,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并且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创新创业课程被当成了大学生的公共课,对于各专业学生的讲述内容相同,导致了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与学生的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换句话来说,由于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而出现个性化,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充分的结合。唯有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指标,切实的在专业教育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改变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作为人才的主要输送基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直接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成败,因此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对于当今的中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1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新中国1949年成立后,一直仿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有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在计划经济中,国家根据各个行业的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在这种纯粹的专业教育模式下,我国的高等院校为祖国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毋庸置疑,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时代在改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冲击,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中国高等院校原来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引入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一直能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它给中国沿用及过半个世纪的专业教育模式以新鲜的血液,通过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引入使原本有些“陈旧”和“老套”的专业教育方式具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和前瞻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探索,这种探索的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改变中国人人才教育培养的格局,在培养扎实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综上可知,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中国面对国际局势、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对于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益探索。
2.2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和发展都要求学科之间能够互相融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需要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够实现。因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宗旨的,而创新创业理论与其他学科不同,他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化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都是创新理论的载体,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就要采用借鉴和移植的手段,将这些学科通过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思路联系在一起,形成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科群。这些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艺术门类,也就是说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哪个专业都能够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中得到与个人专业相关的创新知识,这样便在真正意义上面实现了专业教育与高校创业教育的融合。在与上述学科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提高了学科的整体优化程度,实现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从而增强了学科的竞争实力,提高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3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是时代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高等院校扩招产生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经济的转型使原本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结构遭遇中的挑战。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突出了创业对于就业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增加就业岗位和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正是这样大环境下推出的全新教育理念。但是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应对就业危机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人才培养观。就大环境而言,中国正在逐步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过渡,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敢为人先的、具有首创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为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引领潮流,才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成功转型。而从个人成长的观点来了,创新创业教育也给那些渴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帮助,从而为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是21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的主题,一个有创新的民族才可以在世界信息化的浪潮中拥有话语权。中国正在开启一个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时代,作为知识分子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敢于担当,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以培养就业型人才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
2.4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国家崛起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创新实力上面。因为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一要务,而这项工作最主要的组成就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能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对于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创新型人才就业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中国社会转型的成败。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给中国高等院校带来新时期的战略任务,高等院校只有深化改革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才能担负起为中国崛起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担。
3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3.1转换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念的改变是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要想实现专业教育处高校创业教育的融合就必须要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念融为一体。
要想达到协调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首先当前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单一教育理念的现状一定要进行改变。和专业教育培养人的专业知识的教育理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则在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同时,侧重对学生的自我创业的精神的培养,同时从心理品质和就业观念等校对给大学生以启迪。而针对于由于社会和人的分工细化所产的专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在满足了人或社会对于工具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之外,给人才培养的模式给予新的内涵。
其次,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才能深刻的辩证关系,并且这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不断融合的。一直以来,人们把高校的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内容,但是从创新教育的本质来看,他更像是对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教育的兴趣,并给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具时代要求的一次改革。两种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对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对于他们巧学巧用专业知识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实现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
我国高校已经将创新创造教育作为了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是高等院校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新尝试。当时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原来教育的培养方式并不能用已经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高等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通过增加学分、采用考试和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创业教育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一样重要。同时针对创业教育课程初期较为薄弱的现象,高校应该数理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育目标,并积极尝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各种实践活动。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重视高等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由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渡到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实践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涉及创业教育,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的方式,既能够增加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优化配置教学时间。另外一方面,专业知识的授课教师要积极思考,在专业知识中加入创新方法的内容,将创业创新的精神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高等院校来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团队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者,他们是创新创业理论最直接的传达者。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这与创新创业教育处在发展初期有关。高等院校应该注重对任课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切实提高老师们的技术水平。此外高等院校应该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社会声音,并且应该注重利用社会力量来说增加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内容。
4结论
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中,专业教育是举出,创新教育是实践,不存在绝对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分,他们都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迎合时代需求的一次探索,它必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 鲁夏平.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9(01)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 王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01)
[3]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黎玉娥.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06)
[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分析[J]. 农素兰.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8(12)
[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L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思考[J]. 刘振中.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3)
作者信息:折占平,1979年9月出生,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鄂尔多斯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管委会党组书记,中国火炬创业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双创导师。在职业教育、创业孵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实践领域有着系统的研究和实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