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创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   作者:江建康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学习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
        江建康
        山东省莘县东鲁学校    山东聊城   2524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学习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因为小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完善,容易在此阶段遭受不良影响。小学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课程在小学生自我道德观念以及法治思想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出正确抉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学科;创新发展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是根据生活实际,从六大领域出发由浅入深,难度呈螺旋式上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想道德”“品德与生活”科目的综合版。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精神境界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的教学方式,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使用。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学生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需要学习多门学科,其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非常重要。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学科融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但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成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在教学中应当加强重视,尤其是教师要重视将学生的德育进行多学科融入教学,真正发挥出各学科的功能,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从而达到德育和智育双丰收的理想状态。
        2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创新发展
        2.1带动家庭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仅只在学校的课堂开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中也需要逐步引领学习。由于父母与孩子年龄差距过大,往往不够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或者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内心会产生孤独、恐慌的心理感受,对于后续的成长过程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协同合作。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家长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或者自身树立良好的榜样。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糟粕理念,表扬与教育才是促进孩子成才的两大法宝。于是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地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比如:背靠背运球、你抛我接等一些益智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同时也能够让父母意识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2巧用精彩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一句俗语叫“万事开头难”,但是就根本原因分析,之所以存在困难就是因为没有清楚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清楚事情的核心,掌握其基本原则,这样才可以从根本解决问题。内容单调且传统是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不足之处,这样也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例如,在“温暖的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视频性质的前期教学,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在投影仪屏幕上放映有关家人的视频,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说“如此温馨的家庭,大家想不想去欣赏一下画家对这个家庭的描绘?”,接着教师可以将关于此类的教科书画本展示给学生,展示画本的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家庭的温暖。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家庭照片,在学生欣赏画作听着音乐的同时,放映学生的家庭合照,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同时提出“同学们看到自己家人了吗?他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就是爱我们的家人们是不是”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基于以上的铺垫,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进入课堂。


        2.3教师要多付出人文关怀,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名出色的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还应当懂得心理学。”此外,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的声音,才能渗透到内心深处。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而不是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从心出发,教师给予儿童必要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让生命教育更好地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多用一些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我们…这样好吗?”“老师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大家认为怎么样?”等,以这样商量的口吻代替强制要求学生去实施某种学习过程,取得的效果将会好很多,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现了教师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聆听、分享、借鉴,从而帮助他们将自己负面与正面的生活体验描述出来,或是通过写信、QQ、微博、微信等形式,和教师进行多渠道、跨时空的交流,进而形成一个探索生命价值的成长共同体。
        2.4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较差的原因通常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关注教学的思路,还需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转变教学视角,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基础开展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心理特点。例如,在对《爱护我们的家园》开展教学时,教师可收集些自然风景及保护环境的图片,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并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此美丽的风景,到处都是果皮、塑料袋,会怎么样呢?”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图片,了解到优美的环境需他人积极保护。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从小事做起,积极保护环境,了解到保护环境的具体行为,并在自己的生活当中积极尝试环境的保护,并形成时刻保护环境的习惯。
        2.5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活动
        要想深入推进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学校应从教学角度出发,在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例如每周进行的升旗仪式、晨会等,学校组织的法治知识讲座、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等活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法治教育。比如,鼓励学生观看普法栏目,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法治知识,同时依据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教育、劳动教育、理想抱负等的教育,班会上鼓励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2.6以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下,更提倡自主探索学习,认为课程涉及的活动和主题,通常需将学生当作主体。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教学时,教师需注重在课堂上的引导者的角色,强化师生交流,使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获得问题的答案,促使学习过程得以升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作为备受认可的教学模式,逐渐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结语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小学生处在思维尚不成熟,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行德育教学的工作。让学生明白“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真正含义。要着重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小细节入手,让德育教育的工作不止步于课堂,更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道德修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成为道德与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龙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教学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5).
        [2]谢芳.不在说教重在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J].情感读本,2020(12).
        [3]邓时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寻[J].教育艺术,20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