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1,2 蒋琳2 范光明
1.空军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1
2.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弹药保障系,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论述了外军弹药包装的现状,分析了我军弹药包装存在包装结构不合理、运输时空间利用率不高、包装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从提高弹药包装防护功能、保障功能,加强弹药包装标准化研究等方面给出了改进弹药包装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弹药;包装;保障
在现代战争中,弹药是打击敌人最直接的武器装备,其保障能力是关系到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弹药包装的好坏往往对弹药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包装在保护内装物的同时,又可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它不仅影响弹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弹药作战效能的发挥。目前世界上许多军事强国都在围绕如何提高弹药综合保障能力改进包装技术,为了适应新时期作战任务需求的变化,有必要开展弹药包装对部队弹药保障能力影响的深入研究。
1 外军弹药包装现状
为了满足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弹药持续高强度和应急机动保障的要求,外军在弹药包装设计上,一方面突出人机工效,注重包装的勤务使用方便性和对流通环境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强调简化包装,尽量降低包装成本,提高包装的综合效能。
1.1 注重勤务使用方便性,提高包装综合效能
美军根据其全球到达的战略要求,制导弹药普遍采用顶部开启的金属或玻璃钢密封包装箱,既可以使用叉车进行高效率装卸,又能方便部队快速勤务保障。俄军根据其气候干燥和木材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导弹药普遍采用木箱+塑料封套(或密封弹衣)+干燥剂的包装方式,包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其木箱在主要受力部位用金属加强,内部用油毡密封,起防雨作用。
1.2 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改进弹药包装
从研究资料看,外军的弹药包装已广泛采用塑料、玻璃钢、软质封套以及铝塑等各种复合材料。美军提出了到2025年将所有陆军装备包装材料减少重量和体积各75%的目标,其技术途径就是采用高阻隔性的复合材料。塑料主要用于炮弹包装,如美军的105mm炮弹,加拿大的81mm迫击炮弹。玻璃钢主要用于大口径炮弹、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箭筒等,强调包装、储存、运输和发射一体化。软包装封套在国外已发展多年,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已普遍将这种技术用于储存导弹、军械和兵器等。铝塑等复合材料薄膜主要用于小口径炮弹、发射药、引信等的防潮和防静电包装。随着弹药制导化和微电子集成器件的大量使用,以及现代战场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美军对导弹防电磁辐射导电复合包装材料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为了实现弹药包装宽频带屏蔽,美军开始探求多层复合包装材(涂)料在导弹包装上的应用。
1.3 采用集装化包装提高装卸搬运效率
外军普遍重视利用托盘和集装箱进行弹药集装化储运,以提高保障效率。美军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至70年代已实现全部常规弹药的托盘集装,至90年代有90%以上弹药实现集装化储运。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物资几乎全部采用托盘和集装箱运输。经过自二战以来70多年的发展,美军弹药托盘和集装箱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1.4 在弹药包装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确保障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战争的高强度和高持续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航空弹药保障难度和强度急剧增大,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将信息技术注入航空弹药包装,以提高保障效率。20世纪末外军普遍在弹药包装上印制条码标志,美军于1994年对国防运输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充分运用信息化装备,如包装条形码、集装箱内装物记录芯片、射频卡及其对应的包装标志识别系统,依托网络环境和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弹药、器材和物资的可视化运输和远程调拨,以达到指挥迅捷可靠、供应保障准确及时。
2 我军弹药包装存在问题
2.1 弹药包装设计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德、英、美等国家对军事装备的包装制定了包装技术条件或标准,如德军的ZDV33/212标准、美军的MIL-STD-129和MIL-D-116包装标准。这些标准对包装材料、防护等级、检验方法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军事装备尤其是弹药的包装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得弹药包装技术的开发依据不充分,各研究部门、生产部门只能根据某种弹药或使用部门的要求自行研制,造成同一种弹药, 因生产批次不同, 或生产厂家不同, 包装方法和用材差别很大,给仓库和部队的管理、统计、分发、计划车辆等带来了很多困难,也不便于实施集装或托盘作业。除此之外,弹药包装的研究、设计、测试、定型等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构,一些新型弹药的设计定型与其包装的设计不同步,或包装的设计达不到新型弹药长期储存的需要。
2.2 木质包装箱仍在大量使用
从材料方面讲,虽然弹药装备种类多,储存量大,但弹药包装材料仍以木质材料( 含纸等纤维材料) 为主,约占材料比例的85%; 包装多采用外包装为木箱,内包装为密封的盒或筒,弹药密封包装比例与外军相比较低,约占整体60%[2]。弹药包装所用木材以优质松木为主用材料,这对于森林覆盖率只有12%,资源匮乏的我国来说不仅仅包装的成本增加,而且同时也不利于生态平衡和资源的保护,现今每年约有几十万立方米的木材用于军品包装,长此下去我国木材资源将无法满足大量弹药和其它军品包装的需求。
2.3 弹药包装影响运输空间利用率
现代战争,要求保障高效快捷,这就要求弹药包装能够满足快速装卸的基本要求,同时其尺寸要与现代运输工具相匹配。弹药包装箱外廓尺寸参数是影响人与箱配合的重要参数,如果弹药包装箱过大、过长会给搬运操作带来不便;如果尺寸过小,也会降低弹药装卸、码垛的效率。弹药箱把手的位置应与箱体尺寸、重心相平衡,在不便于机械化操作时,能够满足单人搬运和双人抬运操作的方便性,同时还不应对弹药集装有任何影响。另外,弹药的装载运输必须符合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定,特别是引信与弹丸结合的弹药、点火具与火箭发动机结合的弹药,必须采用弹轴与车辆行进方向垂直的装载方式,但是按照这种装载方式运输,许多种弹药在装载时很难充分利用车厢的内部容积,从而造成了运力的浪费,有的弹药在装载时甚至浪费1/3~1/2 的有效容积。
3 提高弹药保障能力的对策
弹药在使用之前,其包装已经以其固有形式融入到保障的全过程,并成为与作战力量连接的桥梁与纽带。弹药在使用时通过包装的媒介功能对作战力量实施有效的保障,在整个保障过程中,弹药包装的结构与形式对其保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3]。科学的弹药包装不仅能有效防护弹药受到外界环境应力的侵蚀,延缓弹药的质量变化,而且能实现弹药的快速装卸和运输作业,提高弹药保障的快速性,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弹药包装质量。
3.1 加强弹药包装标准化研究
弹药包装标准化是促进弹药包装技术发展的基础。在借鉴外军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再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我军弹药包装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规律, 并研究制定出弹药包装的标准化体系总表, 然后再根据标准化体系总表要求逐步分类、研究制定符合我军实际的弹药包装标准化文件。目前我军已制定国家军用包装标准和部门包装标准多项,基本建起了具有我军特点的包装标准体系。但目前包装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配套性与迅速发展的军品包装工作还不相适应,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还需对弹药包装制定更为详细的包装标准,如有关集装包装和储运方面的标准缺口较大,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够,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所以应对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包装设计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研究,以增强弹药包装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制定“标准”必须充分征求军方、弹药生产厂、兵器总公司、研究部门等方面的意见。一旦形成“标准”, 就必须强制执行, 自标准发行之日起, 不执行标准生产的弹药包装, 军方可以拒绝收货。
3.2 优化包装结构
对现役航空弹药的包装结构进行优化,借鉴外军包装技术,结合弹药包装技术发展趋势,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航空弹药包装结构体系。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本着性能优先,资源丰富,便于回收利用和环保的原则,重点提高防潮性能,解决以塑(钢)代木问题。同时,积极应用和研究现代包装技术,将已经成熟的真空包装技术、除氧包装技术、充氮包装技术等现代包装技术应用到弹药包装中,丰富弹药包装的防护手段,同时亦可根据弹药尤其是新型弹药的具体防护要求,研究适合于新型弹药的专用包装防护技术,使弹药本身与包装两者的费用比和费效比达到一个科学的水平。在未来十年中,应在重点包装技术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如:长储封存包装技术、装备物资海上漂浮包装技术、装备物资空投包装技术、防殉爆包装技术、防电磁包装技术、隐型伪装包装技术、防核、生、化包装技术等,使弹药包装满足未来战争的要求[4]。
3.2 研究弹药包装集装、开启及储运技术,提高弹药保障功能
弹药包装的保障功能是弹药在保障过程中应具备的属性,必须对弹药包装的保障功能进行充分的设计,提高了装卸自动化程度和保障效率。目前, 弹药集装在国外如美军、俄罗斯军队中已大量应用。我军可以在借鉴外军弹药包装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我军托盘包装、集装包装和运输车辆的现状,提出弹药单元包装满足集装、托盘包装运输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同时,积极探索弹药包装开启技术,使弹药包装的开启方便简单。另外,为提高我军弹药综合保障能力,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要求,还应加强包装储运技术的研究。还可将弹药特性、包装要求、材料性能、环境条件、运输、装卸要求等各类信息分别予以分析、细化,建立相关的对应关系,并将其纳入计算机管理,有利于实现标准化设计、数据共享,可缩短包装研制周期和快速获得各种有效信息,科学作出弹药集装方案,合理规划海运或空运集装箱的数量,还可以配合更高一层的卫星跟踪管理系统,实现弹药保障的“全程可视“。
参考文献:
[1]姚恺,吴雪艳,高欣宝,等.弹药包装对保障能力的影响分析研究[J],包装工程,2007,28(3):112-114.
[2]高欣宝,李天鹏.弹药包装对部队保障能力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包装工程,2011,23(3):154-155.
[3]陈慆,刘瑜,申楠公.弹药包装箱运输性设计[J],包装工程,2017,31(6):31-32.
[4]谭艳.国内外弹药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27(1):375-377.
作者简介:
马 超(1982-),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蒋 琳(1985-),女,安徽砀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航空弹药。
范光明(1995-),男,河南商丘人,助教。研究方向:机载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