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及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 谢妍
[导读]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本文试从审美能力培养现状、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对审美能力的策略这几个方面来浅谈审美能力的培养及研究
        谢妍
        丰顺县汤坑中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300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本文试从审美能力培养现状、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对审美能力的策略这几个方面来浅谈审美能力的培养及研究。应用于语文审美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教育,为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清泉。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感知力、情感力、创造力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结合时代精神"以人为本",即是以"文"涵养"人","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审美教育。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共同发展的是一直是教师界共同探讨的难题,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表达能力同时,需要迫切注重培养审美能力,达到双驱并行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审美态度是一种无直接使用和个人功利的直觉性态度,审美教学也应是如此。但在现当代语文教育中,审美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短板。其一,教师、学生审美意识浅薄,教师的审美素养不高,学生审美观念不强,审美互动在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其二,审美教育的培养是长期性的,只能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审美创造思维,教师的短期目光导致审美教育的缺失。其三、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语文教学方式中,审美教学在语文课上只是顺带教学,教师反而劳心的是考试题型、格式、技巧。在此影响下,学生赏析文本,不是读到心灵深处的感动,而是把考试技巧对号入座,许多学生认为语文是考试的工具,素养层面难以达标。山区孩子的审美意识薄弱,审美个性很容易被扼杀在襁褓中。
        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化增强,初二是成长的重要阶段,思维逻辑能力超过形象塑造能力,情感比较多愁善感,看事物不能用辩证思维,他们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但自我意识还没有具体内容来充实,这是认知能力所不能给予的,那么便要求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用形象来感知审美方面的缺失,增强审美能力,用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来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2】。人要全面发展,必须先满足金字塔最低端的物质层面,但精神审美层次上的充足才能从根本上拉升文化层面的品味,因而笔者认为,要培养新课程标准下的审美情趣就必须进一步明确提出语文审美教学中应对策略。
        应对审美能力教学的实施策略
        激发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起点。审美意识是鉴赏作品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没有审美感知,也就没有审美能力,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然后通过感性形式的直观,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进入审美意境,产生审美愉悦。在审美感知过程中,教师要唤起学生身上的期待感,为踏进本文做好准备。审美都是在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下发生的,所以创设情景是极为重要,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可以运用微视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为学生创设情景,利用画面感营造气氛,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学生的生活阅历有一定的局限性,感知事物需要教师的辅助,汉字博大精深,教师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应用语言的张力引领学生进入审美环境。

可以在上新课之前创设问题,在《卖炭翁》中我们可以提出"现代社会中可以用炭来做什么?这与古代有什么不同?"学生找到兴趣点自然会顺杆而爬。
        二、审美情感力决定审美教育的全部,没有审美情感力的审美教育无从谈起。
        情感力是我们获得美的感知条件,也在审美教育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审美情感力始终贯穿着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环境不同就导致学生情感需求点的不同,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树叶,对作品中情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不同导致审美的多样性,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力来源于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个性和共性的恰恰也是审美追求的本质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力呢?
        首先教师本身要充实美学、文艺等理论知识,才能调动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3】,同时要求要"教材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现代许多文本中的作品都是承载着岁月的积淀,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精髓,它们有着形式和内容上的美。如推敲字、词、句的美,赏析文本中运用的写作技巧美,思考文本出现的留白和体现的人生观,这些都是美因素。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挖掘审美元素、挖掘文本内涵,使得文本、教师、学生之间进行审美交流。
        其次,在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下功夫,传授指导审美实践,这是提升审美情感力的实践元素。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宽松对话的环境打开学生头脑的"枷锁",激发每个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我。审美想象,联想等多方面综合实践才能得到发挥。同时学生要学会和景物产生情感共鸣即是移情能力。审美对象能和人物我合一,学生感受到情感熏染后,审美主体则会主动将情感的投射于对象之中,不以对象个体生命的特征为标准。朗诵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朗读会把文本文字的音韵美和文本的涵义美相融合,它是读者情感和文本思想碰撞火花的过程,朗读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容忽视的。
        最后在对比鉴赏中培养审美情感力。对比鉴赏能够充分显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在主观和客观、正面形象和方面形象对比下,人物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激烈,文章的主体也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正是作用于审美情感力,在本学年学习的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两人的思想性格对比来看,惠子是更多是抱着寻根究底的认真态度,理性看待事物,是一种常识性的判断,是逻辑意义上的解析,而庄子是以美学眼光感悟生活,对于八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能起到由深入浅、恰到好处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审美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反馈和收获,也是最终的归宿。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审美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它必须在审美感知与审美鉴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审美创造力是一种吸收的反馈。
        语文写作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创作灵感只是一瞬间的闪现,生活现实是灵感闪现的源头,真正的语文教学是课堂、生活内外的链接。生活是最大、最丰富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课上应注重在生活中践行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必须结合起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是教育,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以万物为友解放了的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把人间百态放入心中,感悟花间的一草一木,使得万间的事物都具有生命力。还要学会以小见大,放大生活中的小事物,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阅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进行审美创造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学会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笔者认为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遨游于书中世界,教与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和书本所描绘的感官印像整合资源,在头脑中改造原有形象从而创造新形象。阅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审美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载体,为了提高语文审美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审美教育的探究,设计出具有审美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接受美的洗礼,真正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