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桂英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前卫中学,云南 玉溪 652600
摘要:科技的高速发展让国民的生活得到了质的突破,网络、智能设备的大规模普及,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让教育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契机。目前,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设备开始走进普通的教室,一台台计算机,一块块投影大屏幕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分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学习便利。并且,新型教育手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日益突出。但是,笔者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知识导入形式方面仍然固守“初心”,不愿改变,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课初学习注意力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鉴于此,本文将以“以导致胜”作为文章核心,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相关切实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形式;以导致胜
有人曾经询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5等于什么?这就像教学了。如果你说3乘5等于14,那么这就是教学。因为,你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探究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教学就是应该将学生作为中心,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那么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够提升。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明白“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将各类教学辅助设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带入到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每一堂课的开头做好,让语文课堂导学过程做到“抛砖引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动他们的学习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切实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那么,问题浮现,怎样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让语文课堂导学部分变得生动高效,进而“以导致胜”呢?以下是笔者的浅识拙见。
一、教学角色对调是我们大胆尝试的开始
新课改主张“将学生课堂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起来”。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课堂知识教学的主导权一直都在教师手中,学生则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为了改变这种教与学的状态,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将角色对调,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教学收益。也就是说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充当起“教师”的角色进行知识的讲解,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可以充当起“学生”的角色,聆听学生的知识解答,在这种角色对调的过程中更好地将“生本教育”落实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在课堂伊始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和学生进行“身份互掉”,不等学生发问,直接摆出问题,引导他们开展“合作攻关”,以问题导入激发知识导出。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笔者充当了一次“学生”角色,在课前对“老师”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各种工具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解决“学生”的疑问。比如:
1.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乐园”的“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期间,先生对作者造成了哪些影响?
3.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鸿儒”但是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有一条戒尺却不常用。这位“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作为学生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等等。
在提出问题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谈论学习,依靠他们能利用的学习工具,也可以通过上网来进行知识拓展进行问题的思考。
最后笔者在聆听学生讲解时感到非常惊讶,学生的潜力真的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特别优秀,解答问题时的论证论述也十分完美。可见,通过这种角色对调的教学模式,在生本教育理念的贯彻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气氛再也不会向之前那样死板和沉闷,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进行疑问探究,小组讨论,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二、情感激发带动知识学习
世人皆知,我国有着上下五年前的历史变革,在这五千年中朝代的更替一直在上演,直到近现代才趋于平和。在古时的朝代更替中,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作诗主题,那就是爱国。诗人借助各类诗词表达出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异国他乡的怆然,对家乡故人的思念,溢于言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这部分诗词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帮助学生们理解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爱国情感,进而健全他们的语文情感教育,最终达到情感激发带动语文知识学习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们进行了本诗创作背景的讲解: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作此诗。在讲解创作背景时,笔者通过教室的多媒体向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引导他们理解硝烟纷飞的长安城下,杜甫的所思所想。在讲解和播放完毕后,笔者问学生们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国破山河犹在,杂草城间生,故人已去,故国不全,要是我在那个年代,一定会报效祖国,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努力学习,学成后建设祖国。还有一位学生说:当时的杜甫所经历的和我国几十年前的困境类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要爱护我们的家人,多多陪伴他们……听完学生们的感受,笔者感到十分欣慰,古诗的学习目的就是如此,我们希望的是学生从诗句中完成知识学习,完成思想的学习,从而健全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信息技术助力课堂知识导入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和外在的主观表现。”缺乏直接的兴趣,会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主观兴趣,就能最大程度的激活他们大脑中兴奋细胞,从而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表现出高度的学习集中性。那么,怎样可以让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表现出高度的兴趣的注意力集中呢?答案有很多,但是笔者极力推荐,通过高效的信息技术的利用,创造教学的相关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出一份极其浓厚的学习氛围,拨动学生的学习之弦,让其荡漾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有效优化初中语文知识导入部分。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冬天的趵突泉的优美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然后将视频定格在最美的一瞬间,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在这样的风景中都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看着图中的风景,学生们纷纷回答:我会拍下这个瞬间、我想去实地游览……不少同学回答完问题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自主阅读学习这篇文章。借助视频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国家风景的优美,让他们展开想象,将自己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一系列做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这篇课文,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优化课堂导入策略是我们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前提,我们乐见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知识趣味,充满学生“争辩”,充满爱国情感的课堂。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借助各种形式积极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们打造语文知识教育教学高效课堂,从而不断帮助他们完成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双重提高,成为合格的新时期的新少年。
参考文献:
[1]郑林浩.微课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李艾.初中语文导学案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陈红林.初中语文“导学稿+微课”翻转课堂实践初探[J].华夏教师,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