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梓添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31
摘 要: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形神兼备,追求不似之似。齐白石在结合自身作画经历和吸收前人画论、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思想——强调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也贯穿在他的艺术生命中,这在其绘画作品当中也能够彰显出来。本文先结合石涛、齐白石关于“不似之似”的画论思想论述中国绘画的似与不似;其次结合齐白石绘画的艺术特点分析“不似之似”在其作品中的应用;最后总结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齐白石;似与不似;形;神
一、“不似之似”经典画论与释义
在古代中国,众多的画家在创作时都运用到“不似之似”这一绘画原则。明朝徐渭的《墨葡萄图》便巧妙地诠释了这一美学原则。该作品描绘的是自然界中的葡萄,但作者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写之,使其成为超然于自然葡萄的艺术典型形象。然而,将这一原理以理论的形式明确地提出来,还应归功于清代画家石涛。“他将不同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用‘不似之似’一言表达出来了”[1]。石涛在其《石涛画语录》中提到“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中国哲学思想当中讲到“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当这句话放在绘画艺术中,即绘画所具有的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与画家主观创造的美的有机结合。因此,说“画必似之山必怪”是因为画家没有对所见之物进行提炼、概括,因全盘照搬而产生的“怪味”。在中国绘画中,这样的描绘容易使画面造成“有形无神”、“谨毛失貌”的问题。因为,“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2]。所以,提炼真山的精华成分,描绘其变幻神奇的“懵懂”形象,凝聚形似山但又不全似山的意味,才能营造出不似之似的艺术感染力。
石涛的“不似之似”论,在当时并未得到进一步的阐述,但后人依然十分重视这一理论,并在创作中运用起来。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便是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齐白石讲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里面的“媚俗”与“欺世”,反映出齐白石是从画面艺术形象和观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的。一方面,虽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中国画注重“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的画,如果观者无法看明白画中的形象,那画中蕴含的“神”也只是空中楼阁,而最终成为骗人的艺术。另一方面,如果一幅画画得太像,有意讨好观者,则会显得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给人以“媚俗”之感,看数尺便倦。如若取材于生活、自然直客观对象的绘画,“以‘不似之似’做到不拘泥于客观事物形象,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审美意趣”[3],并发挥画者的艺术想象,才不至于给观者“欺世”或“媚俗”之感。所以,画只有在“似与不似之间”才显可贵。
二、齐白石绘画中的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首先体现在画者对客观形象的取舍、概括。当谈及齐白石时,多数人的脑海中或许最先浮现的是“他很擅长画虾”,而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齐白石因一次被草虾钳脚的经历,引起了他画虾的兴趣,他在认真观察这只草虾之后,画出了平生第一只虾,画中的虾栩栩如生,他由此也爱上了画虾。但如今所见其作,是齐白石经过长期观察和描绘使然。他曾说过“余画虾数十载始得其神”[4],又说“余之虾初始似像,在变减少多余,再变颜色深浅”[4]。观其晚年之作《虾》,便能看出这般变化:虾腹部的10条腿变成了现在的5条腿,齐白石并没有将虾的外在形象及其身上的细枝末节原原本本地勾画出来,而是删繁就简,追求“大意”,展现虾的内在本质。在尊重虾的基本形态、动态的基础上,采用简化、概括、夸张的手法,达到了“不似之似”。
其次,齐白石绘画当中的似和不似,不仅是描绘生活自然之物的“似”,而更是他借此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童真趣味的“不似”。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齐白石有感于那般浓浓的乡土气息,且日常的他也富有童趣之心,率真质朴,在此影响下,“‘童趣’成为了他绘画作品中的典型风格”[5:P110]。因此,除了描绘虾之外,在他的画作当中还能见着田间的蔬菜瓜果、家中的幼禽、池塘的青蛙、甚至是偷油的老鼠,不一而足。从绘画取材上也印证了他的一番话“为万虫写照,为白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4]。齐白石经过主动地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巧妙地将真实的形象转化成富有趣味的笔墨形象,“将具有独立语言和自身发展的用笔、用墨引入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之中,使自己既可以在笔墨天地中陶冶自我,又能将心灵寄托于所画之物”[5:P76]。而观者也能透过画中的艺术形象感受到齐白石的那般“童趣”和充满活力的内心世界。正如恽南田所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绘画要用情感去征服观者,以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别人。
最后,“不似之似”还体现在齐白石在绘画的绝妙处理上。其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便是很好的例子。这幅画取材于清代查慎行的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画作主题虽提到“蛙声”,但画面中没有一蛙,而只有几只游于山泉的蝌蚪。这幅作品中所描绘的山川、河道、蝌蚪都是“似”的,但是并没有直接通过描画蛙来表达主题,而是借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蝌蚪顺流而下的场景,来暗藏蛙声从远处传来的意境之美。齐白石“在追求绘画的诗的意境的时候,表现出了将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转换成画面的能力”[6]。“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嵊泗闲庭信步”[7]。从这点上看,作品又是“不似”的。
三、齐白石及其画论对后世的影响
齐白石,这位被中央文化部称为“人民艺术家”的人物,在中国的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他将艺术根植于人民生活,反映农民百姓那种淳朴自然的面貌,充满着浓浓的乡情,其绘画作品也洋溢着这农民般的朴实与自己孩童般的天真,达到了物我合一。既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又不显得俗气,做到了雅俗结合。观者能够从他的画作中感受到这般情感以及中国绘画中所体现的“自然之趣”,体悟其中丰富的哲理。
他也是写意画的集大成者,“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味凝结为他画中的墨色形象。而这一美学思想的提出,是他一生绘画经历和总结前人思想之精华,不仅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思考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丰富了中国的美学思想体系。
四、总结
齐白石绘画当中的“不似之似”在其意象选取、情感表达和画面处理上都有所体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变得意趣横生,百看不倦。而“一幅优秀作品的背后,是画家天赋秉性的呈现,是几十年的积累锤炼,也是心无杂念的不懈坚持”[8]。王仲先生在评价齐白石称: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平凡而简朴的,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196.
[2]曾爱轩.浅谈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3):177.
[3]王金艺.似与不似——齐白石美学思想探析[J].卷宗,2019,9(11):254-255.
[4]史洋人.齐白石的形神论[M].美术与设计出版社,2003
[5]林盼.读·赏·析——100幅世界名画 100幅中国名画·4[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6)
[6] 张莉曼.文学与美术创作的关联及影响[J].陶瓷研究,2018,(08):94-95
[7] 傅京生.中国花鸟画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8] 张玲玲.试论齐白石大俗大雅的绘画风格[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9,(3):38-39.
【作者简介】基本信息:谢梓添(2000.4——至今),男,汉族
籍贯:广东佛山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本科生,专业:美术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