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教我行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严红
[导读] 说起我现在从事的这个职业,还真离不开我小学的几位班主任老师

        严红
        四川省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四川泸州  646000  
        说起我现在从事的这个职业,还真离不开我小学的几位班主任老师。小学六年,我在一所乡村学校读书,小学六年,换了4位班主任。可我很庆幸,这四位班主任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生活,更教会了我许多教育之道。
        第一位老师,是一位三四十岁的民办女教师,她能歌善舞,极富爱心。她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如慈母般温暖,她常常带我去她家玩,弄好吃的给我吃,她还带了一个聋哑学生,免吃免住,一带就是三年。最重要的是,她极会鼓励我们。80年代,作为民办教师的她,工资收入甚微,她却常常买扇子糖鼓励我们,买橡皮擦激励我们。每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表现出色时,都会得到这些奖赏。也就在这些奖赏中,我们节节攀升,成了全乡成绩最优异的班级。以至于四年级换班主任时,我们痛苦了一场。“鼓励会绽放不一样的精彩!”这是第一位老师给我的教学财富。
        的确如此,成年人每做成一件事尚且想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孩子就更是如此。对孩子的鼓励能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激发他们的“成功欲”。多给孩子鼓励,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从内心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多给孩子鼓励,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是允许孩子“失败”,鼓励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分析原因,找到不足,指明方向,继续努力。
我常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座宝藏,而开启这座宝藏的密码可能不过就是一句真诚的鼓励和赞美。教育专家说过:“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往往来自他人的鼓励和信任。”是呀,一个人能感到别人对他的接纳和喜欢,他会充满快乐,充满自信;反之,他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告诉孩子“你真棒”吧,这样的一句话或许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个孩子的心扉也许就会因此而向你打开,让你发现原来他也是那样地与众不同,那样地值得你去为他叫好与自豪。
1990年,我小学五年级。我们班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泸州师范刚毕业的男教师。他年轻幽默,教学方法极好,极富童心,对我们也放任自流。常常带我们去学校的后山放风筝,翻跟头,也常常带我们去参加各种活动。那一年,课内课外的活动成了我们的主题,我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玩耍。最重要的是,他俨然只是个孩子王,却不属于勤奋型的版本。

她常常叫我“去评讲练习册!”“抄题给大家做!”“把活动组织好!”而他,却在一旁悠闲自在,我也乐在其中。步入工作岗位,我常常嗔怪他:“就怪你!要不是你的懒惰,我不会做这一行!”“‘懒’教师教出好学生。”这是第三位老师给我的教学财富。
姚明的教练没有姚明高,刘翔的教练也不比刘翔跑得快,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现象。
怎样衡量一个教练的成败呢?关键不在于他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他让他的学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其实管理班级也如此。管理班级这项工作很有特殊性,那就是,教师的一切努力都要通过学生表现出来——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一直把自己当主角,把学生当成了观众,没有把学生组织好训练好,那他所有的努力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像运动场上的教练,只顾自己在说,自己在示范,而他的学生只看不练。结果只能是一塌糊涂、不堪设想。于是我也学着放手让孩子们去管理,让他们布置教室,让他们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让他们管理早午自习。这样的过程大家都很享受,并乐呵呵地告诉我:“帮严老师做事极幸福!”像极了当年的我。我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当好教练,决不再做越俎代庖的傻事。
步入小学最后一年,我们又换了一位老师:50多岁,农中老师,还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他对我们的要求极为严苛,字要写成一条直线,数学题一页的算式必须对整齐。也许正是这些从小严格的要求,让我养成了对工作严谨的态度。不过,课间他决不允许我们做作业,赶我们出去打乒乓、打羽毛球,让我们必须放松身心。也就在这种“宽严有度”的管理中,我们班的孩子升入初中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这也是他给我的教学财富!
        参加工作以来,我切身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难!刚参加工作时,年轻气盛,总认为“严师出高徒”, 所以在管理班级时一味地要求严。然而,结果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班级非但没有“风平风静”,反而出现了几个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后来我渐渐明白,教学中还需要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让人无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果教师对学生严格不足而宽爱有余,学生也会因此逐渐松散、懈怠,犹如“一盘散沙”,这样就难以控制和驾驭学生,以致难以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不是放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相反地,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宽容中明白事理,在老师的感化下获得更大的进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艺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只有运用好“爱”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开启学生的心灵,伴学生一起成长。
从教21年来,我很庆幸我一直在享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我更庆幸儿时那几位各具特色的恩师,他们教会了我教育之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