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华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443500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及感悟,都能帮助理解语义,再现情境,领悟内涵,提高语言水平,发展思维水平。当然,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实践也证明,这种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产生茅舍顿开、豁然开朗的顿悟,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学生阅读感悟中,教师应作好朗读的指导,更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朗读活动中充分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的角色。对此,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在朗读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
一、解读文本,悟出“味”儿
解读文本,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要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读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并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通过自己反复解读文本,找准重点,从“红领巾”的“放鸟巢”和“写木牌”上花功夫。“鸟巢”是什么?为什么要为小鸟放鸟巢?有了鸟巢,小鸟会怎样?(有了一个舒服安全的家;下雨了可以避雨,天黑了可以睡觉,多舒服啊)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悟“红领巾”爱护小鸟的感情。还有“写木牌”又是为什么呀?体会“红领巾”不仅自己爱护小鸟,还希望大家都来爱小鸟。把“‘红领巾’真好”真正悟透、悟出了“味”。
二、品读文本,读出“味”儿
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大声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针对文本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活动,轻松、愉快地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我是以最基本的三段式来进行的:读题解题——初读课文——再读课文。教学中始终贯穿“读”这一主线,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悟情,潜移默化感受语言文字的奥妙、魅力。通过教学,我对“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的教学理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1、在朗读中品味
朗读,本身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体会,只有当学生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古语曰:“情动而辞发”,只有让学生真正动情于文本,再提出一些需要学生潜心体会的问题,学生的理解才会更深入。
朗读读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巧妙的引导学生很快入“情”。
引读渲染
当教师饱含深情地引读时就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对话情境,能让其仿佛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在教学中,教师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引读是细腻的、丰满的,这就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证据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朗读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通过引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会。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引读使学生的朗读取得成功。
[片断一:]读出词义
师: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请你再读读,找找答案。
生:因为小朋友们来森林里放鸟巢。
师:鸟巢就是?
生:鸟窝。
师:就是给小鸟做家。安一个家。想想红领巾为什么要给小鸟找个家?
生:不会让猎人把小鸟打伤,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爱护小鸟。到冬天了小鸟也不会冷了,小鸟可以在家里睡觉。下雨了可以躲在屋里。
师:所以红领巾要给小鸟------
生:放鸟巢。
师: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红领巾真好?
生: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
师:红领巾不仅自己爱护小鸟,还在木牌上告诉其他的人------
生:爱护小鸟。
师:所以少先队员要做这块木牌来告诉哥哥姐姐们--------
生:请爱护小鸟。
师:告诉叔叔阿姨--------
生:请爱护小鸟。
师:告诉爷爷奶奶-------
生:请爱护小鸟。
师:告诉所有的人------
生:请爱护小鸟。
师:所以小鸟要在枝头高唱-----
生:“红领巾”真好!
自读自悟
[片断二:]读出感受
师:请看这张图,一大早,红领巾高兴地来了,他们来到了森林里,手捧着鸟巢,扛着木牌,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请自己赶快去读读课文的一、二小节。
生读。
生:因为小鸟要捕捉害虫,帮助树木成长。
师:因为小鸟要捕捉害虫,保护树苗。因为有了小鸟,麦苗更绿了。因为有了小鸟,树林更苍翠了。我们再自己读读这则资料。
生读。
生:小鸟能吃这么多,我真得很惊奇。
生:有了小鸟,树木更绿了。
生:小鸟的林中的医生,也是我们的朋友。
生:我们离不开小鸟。
……
师:让我们带着对小鸟的喜爱来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扑棱棱,飞来飞去,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孩子们从自读自悟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读比讲解更为重要。从朗读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阅读当然是有声有色了。学生有了体验后,教师又问学生说:“‘扑棱棱’这词,你为什么这样快?”这一问,既是在指导学生赏析理解,也是学生自己在评析鉴赏课文,一切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无疑是朗读指导最美好的境界。
2、在朗读中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已是人们的共识。读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更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充分选用读的形式。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
[片断三:]书声琅琅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读。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指名读。)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小节?
生:我和小鸟一样,想做森林里的卫士,想做人类的朋友。
生:我也想做一只快乐的小鸟。
……(生再读)
文本本身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所以学生想读,也爱读。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应在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多形式读文,体会小鸟的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小卫士”的快乐自豪,从中受到美与家的启发熏陶,激发积极投身爱鸟护鸟公益活动的热情。
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凭借生活体验,带着感觉,一遍遍的去读课文,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悟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如诗般的语言,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音乐声中和着诗,那情景让人陶醉。只要让学生反复地阅读与品味,就能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从而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朗读教学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体验。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就美在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就美在老师的随机应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我们的朗读教学活动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我们教师必须少一点浮躁,少点花哨的“独特”,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们多读书,会读书,想读书,让学生的朗读闪烁着奇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