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教育视野,让环保意识走进初中生物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裴晓燕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时,仍只是注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没有升华到学生自身学习理念以及环保意识提升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环保理念融入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并由引进实验活动、开展分组合作、创设教学情景等策

裴晓燕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445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时,仍只是注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没有升华到学生自身学习理念以及环保意识提升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环保理念融入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并由引进实验活动、开展分组合作、创设教学情景等策略进行教学。渗透环保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30-02

        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资源的逐步缺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将近14亿人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浪费了环境资源。再加上环境意识薄弱,再利用和资源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使得我们地区的淡水短缺,森林覆盖率稳步下降,土地出现荒漠化问题,且耕地也存在赤潮和酸雨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物灭种的现象。当人类在无节制的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环境时,大自然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为环保发展的重要力量,所有的志愿者已经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锋,但由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和志愿人员素质不是很强,导致环保事业的发展不是很顺利。初中生是性格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环保意识。
        一、立足生物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建立人类是生物圈的基本成员的概念。生物课程的环保意识首先就是要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态环境,而不能根据自身的意愿随意改变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渺小,不要试图主宰大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生物圈的定位。
        2.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我国近几年生态环境事业的进展做浅要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迅猛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总结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不到位而对环境随意破坏的前车之鉴、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容小窥的损失。我国领土沙漠化、水源污染和沙尘暴等恶劣状态都是对我们人类的警醒。
        3.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扩充。生物教学中部分内容与生态环境相关,但仅仅是一笔带过,教师可以将该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加入具体的环保案例,更加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和意识。例如在“种子萌发”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增加酸雨对种子萌发的破坏,并详细地讲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影响,告诉学生采取怎样的方案才能降低酸雨的概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低碳生活,认识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和重金属污染,同时带动家人与朋友参与环保的大队伍,共同改善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
        4.提倡探讨的教学形式,培育学生主动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探讨,设计恰当的情景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讨的学习氛围内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思考问题。



        二、引进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引进一定的实验活动,教师可在教学时渗透一些环保知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随教师一同探索学习。对于生物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以由实验教学作为课堂难点的突破口,通过一定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的学习规律,由实验活动模式去进行环保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把金鱼藻放在水中,上面倒扣一个漏斗,并把一个装满水的试管倒扣在漏斗的尖端部分,进行收集气体。再拿一根快熄灭的卫生香迅速插入试管中,卫生香很快复燃,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在实验模式下,学生能了解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对于当前的城市环境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内之所以会存在一定的绿化带,也是利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这些绿色植物,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呼吸到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样一来,学生也会更加爱护身边的植物,它能够激起学生心中的环保意识,教师应借助实验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生物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就初中生物教材来看,教材不仅告诉了学生我们目前的环境形势严峻,而且在理论知识引导了学生走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道路。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原则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些基础知识,教师应通过应用基于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论来指导学生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很多的知识反映了环保教育的观点,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保护思想。对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环保意识非常重要,这样他们不仅知道能做什么,而且知道该做什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外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从而建立植物和树木的保护意识。
        四、引领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简单的书本内容无法达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教师还必须不时的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环保的重要性,使学生可以从书本走向真实生活。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教科书中无法传达的精神感受,这也是对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学生的环境保护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生可以参加社会的环境公益活动,例如回收废旧电池、分类垃圾,重复塑料袋的使用以及监督人们的生活,节约用水等等。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应使用一次性筷子,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一次性餐盒很难降解。教师还应向学生解释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并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保护环境,也可以组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展示技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环保活动环境知识的社会表达这种形式的教训;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重要保护周年纪念活动。例如,在3月2日的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种树,在课堂上对树木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进行解释;最后,教师可以设置分类教室,集中存储可回收垃圾桶,当它们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出售,由此产生的费用用作班费。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生物学课程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因此依靠初中生物学课堂在学生心中树立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非常有益。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提高学生的水平,参与教学活动,树立责任意识,以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果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这种意识,那么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节省资源,并使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各个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瑞.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4,(35).
[2]俞艳英.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2,(24).
[3]朱建燕.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探究[J].科技创新导刊,2013,(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