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分院 天津南开 300381
摘要:生态智慧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强调初心设计,从本源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不炫技、不崇洋,真正使得本土设计兼具本土场地与实践特征。从而融合两个层面,生态智慧理论层面与生态智慧技术层面。生态智慧理论层面结合了中国园林发展的核心理论思想,师法自然,符合中国艺术的审美与哲学,强调了园林空间的社会效益。生态智慧技术层面结合了环境气候保护的生态措施,将观赏园林真正融入生态系统中,最终促进园林景观设计的优胜劣汰,给城市空间“最好的设计”。基于此,本文对生态智慧园林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智慧园林;景观设计;应用实践
引言
生态智慧园林的根本在于生态与文化的空间融合,生态在于不重复,真本土,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手法在生态空间里展现的格外灵动,打造出内容新颖、高品质的城市园林,将“智慧”与“景观”相融,严格按照规划指引,尊重自然环境,满足市民和城市发展多方需要。
1 生态智慧园林景观设计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生态智慧园林将更加注重生态园林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城市空间功能性的发挥。城市园林在生态系统中对于城市空间有着极大的作用,在老城区板块,城市园林是历史保留下的绿地空间,有着城市生态肌理的印记。在新城区,城市园林是现有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值得保留与保护的绿地空间,同样具有城市生态肌理的特征。生态智慧园林不强调打造中式园林,支持园林在设计定位中先考虑本土特征,融入师法自然。
1.2 自然文化资源的修复与重塑
工业化遗留问题在一些新城区打造的过程中,与规划绿地有重叠。生态智慧园林理念就是针对这些突出问题,重塑城市山水。利用园林规划,修复与重塑破坏的自然,给这些城市用地一个新生的空间以及赋予城市文化的再造。
1.3 生态智慧园林的设计策略
以生态为原则,打造丰富的生态体验景观,挖掘本土文化与地域山水的关系,强调园林特色定位,满足居民需求,最终打造并推行生态智慧的城市社区空间,调整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真正从自然中来,融入山水的园林空间。以智慧为技术,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社交互动空间与自然元素的融合,培养社会价值核心文化在场地中的表达,采取亲近自然的互动体验,创造真实的互动交流,培养社群聚会活动,忙碌生活的停留,享受自然的幸福,传达如陶渊明表达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赋予园林无限乐趣,蕴含真正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城市公共空间里城市智慧中心的展现。
2 生态智慧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实践分析
2.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园林
园林在生态修复与文化复现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场地原生植被多为改革开放后造林的经济树种,要重新串联的场地,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更要兼具林相的考虑。以适应性强、抗性好、更易存活的乡土植被为主,局部节点选择外来引种植物和增加花境的打造。园路两旁结合模纹色块,营造流线性景观,疏林草地孤植、丛植大乔木,营造丰富的林下空间。以色叶植物为主搭配花灌木和地被丰富山林的季相色彩,感受不同季节带来的景色。打造景观层次的同时遵循常绿落叶比例的合理性,以及节约理念相互结合,促进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完整性,场地消防通道的两侧还着重防火、阻燃的考虑。
2.2 节水生态智慧园林的建设
在生态智慧理论里,理水筑山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风园林的特点。场地水系一般为多个小水塘,要考虑场地排水与地形高差,设置一到两个集中湖面,土方以现场就地就近的挖运来平衡土方,减少种植土的外运。对场地内给排水进行调蓄,自然溪流的旱溪是很好的生态智慧措施。
与排水网络相结合保证场地内水景水位的稳定,同时营造生态净化的效果。满足场地山水园林的环境打造,园林小气候调节的一种综合措施。
2.3 生态智慧的植物配置设计
园林重点特色景观区域种植形式以片植为主,比如以樱花为主题的片区,主要品种有:河津樱、钟花樱、椿寒樱、迎春樱、寒绯樱、大寒樱等。花期2月中旬至3月中旬,盛花期打造如梦如幻的粉色、桃红色的樱花谷,满树灿漫、如云似霞。为了更好地延续坡上早樱的花海效果,片植中樱、晚樱,中樱品种:染井吉野樱,晚樱品种:染井吉野樱、山樱花、关山樱、垂枝樱等。花期3月中旬到4月底,营造仿佛人在山中走,如在花中游的效果。每逢樱花盛开的季节无论游客站在园林哪个方位,都能一眼看到远处樱花绽放浓浓的春意。
2.4 生态智慧价值观的功能场地设置
一项民生工程,首先应考虑为满足市民的需求做服务,打造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一个具备多样化的实用性的生态园林景观空间。园林要以多功能片区组成,充分考虑不同受众人群的文化活动空间,通过互动自然的内容设置,将古今当地的山水智慧传达其中,领略前人智慧,传播社会价值观。
2.5 人脸识别系统和全息投影技术
游客在进入园林时,闸机采集人脸信息后开闸通过,并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然后通过人脸比对服务器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比对,反馈比对结果。园林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全园实时监控,对游客进行安全追踪和游客分流,提高园林的安全管理水平。全息投影是一种可以再现真实的物体三维图像的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干涉和衍射,其第一步是拍照过程,也就是利用干涉记录物体的光波信息,第二步是成像过程,也就是利用衍射将物体的光波信息再呈现出来。
2.6 自动灌溉系统
园林实现自动灌溉主要依托于储水系统和雨水收集装置及自动灌溉系统。这些系统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园林智能中控系统的有效工作。雨水收集装置可以通过透水路面、渗透绿地和渗透管路收集雨水,并储存于雨水蓄水池备用;储水系统可收集园林内的大量雨水并储存于地下储水式装置中,从而以备循环利用;自动灌溉系统可通过雨水回收装置+水位监测+灌溉系统可以实现雨水收集并自动灌溉。
2.7 智慧科技展馆
考虑未来建设发展及展览、会务需求,接待中心除承担整个园林的管理服务功能外,若设置智慧科技展馆应以高科技等多样形式展示“智慧”主题,与游人形成互动,最终打造新时代科技“网红”景点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总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在加速发展。
2.8 其他智慧元素
针对视频监控、环卫监测、公园交通、停车管理、互动体验等多项智慧系统主要是进行集成管理,实现“一键式”监控、管理和调度。主要包括智慧交通、科技体验、配套服务以及管理维护四大板块。其中,科技体验包括全息投影、光影水幕、能量转换、4D星光跑道及太阳能板,智慧交通可实现全景导览、无人驾驶及立体交通等功能,智能维护可用于环境监测、智能喷灌、游客容量采集、智能监控等,配套服务包括智能停车、智能照明、全园5G覆盖、手机加油站、扫码语音讲解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智慧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向着绿色发展的目标前进,将综合性园林的生态智慧特征发挥出来,以生态智慧理念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美化城市建设,提高特色园林城市形象的重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需要构建一个生态智慧园林理念,有效持续地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与文化,从而促进构建绿色的社会价值观,丰富的社群生活,城市幸福指标的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李健.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生态智慧[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2):99-101.
[2]李冠衡,郭榕榕.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对生态智慧的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5(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