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玉宗
[导读] 摘要:通过对高校有些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摘要:通过对高校有些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工作;感恩教育
        引言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他们外表坚强但内心脆弱,行事独立但充满依赖,胸怀大志但做事盲目,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在遇到困难时有的会认为整个社会是冷漠的,会选择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大学生学会感恩,才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对社会予以回报。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分析
        1、父母的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原因。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过多地是在物质层面,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较少。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不仅不懂得感恩,而且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
        2、应试教育的产物。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关注升学率,学生的成绩成了学校惟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社会负面影响的因素。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土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灵环境,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蔓延等等,这些都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开始趋向功利化,滋生了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思想,感恩意识逐渐淡薄,金钱意识急剧膨胀,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亲人、对朋友、对老师以及对社会的感激之情。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判断,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变。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感恩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古就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这表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对于正值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而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对于“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因此,要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一些感恩活动,领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相互尊重,知恩感恩,拥有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自古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优良传统之一,正是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造就了绵延千年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的使命,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付出,学会给予,学会把快乐带给周围的人,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寻找幸福的真谛,这才是人性的回归与需要,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需要的和谐社会,必然是拥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基本特征的社会。而感恩教育所要表达的正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心理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以感恩之心做人,以敬畏之心做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1、抓正面引导,树立感恩意识。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课堂教学来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提高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必然途径。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等形式来进行感恩教育,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内化为感恩情感,再将其引导到感恩祖国、服务社会的层面,努力把大学生培养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平、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使感恩教育真正起到实效。
        2、抓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也可以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交流活动;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的花费,来引发学生的感想,使其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3、抓活动载体,营造感恩环境。有人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一课。当学生能细细品味父母的付出时,一些不满就会消弭,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受到洗礼。如:1、组织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视,诱发学生感恩心;2、讲述“感恩”的故事。在区队开展“感恩”主题队会,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3、创办“感恩”板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主题,定期出刊“感恩”的内容,使学生亲眼目睹“孝心”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4、抓体验活动,强化感恩意识。一是帮助父母劳动。在家洗衣、扫地,干家务活;给父母做感恩饭,端茶递水,将感恩付诸行动。二是组织学生与区队的贫困生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改变学生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结语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来构造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让受教育者能感受到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来感恩、施恩,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传承美德,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使我们的接班人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真.日常行为理论研究J.学理论,2011(2)
        [2]李允江.未成年人犯罪的内部动因与外在影响研究.东岳论丛,2009(2):145
        作者简介:
        张玉宗,男,长沙市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