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 许保申
[导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许保申
        (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联合校,山东聊城  252115)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新课改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改变了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得以运用多种感官,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视频、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不断刺激大脑皮层,加深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印象,实现有效学习,从而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减少教学负担。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展开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融合应用
引言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被广泛用于教育行业。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相对枯燥乏味,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沉闷枯燥的学习缺乏兴趣及耐心,加上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师能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立体的数学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现实意义
1.1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数学知识里有很多抽象的符号,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学习数学有些枯燥,而且没有情感。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新的视听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在信息技术处理后的学习环境中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1.2.线上线下结合型教学
        网上教学与网下教学相结合,网上课程与作业相结合。在传统课堂中,学生走神是在所难免的,学生会在走神期间遗漏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家长会担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也会担心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线上线下的结合方式,能让老师和家长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而适当的网络平台作业安排,也有助于老师搜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数据统计比较复杂,而结合线上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高效统计学员作业完成情况、题目正确率、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等,当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和老师及家长三方的互动性,促进小学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通过提高互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学校教学氛围。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
2.1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融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是展示信息技术的盛宴,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信息技术应服务于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不能被信息技术影响,否则学生会被华丽的数学课堂表现形式所吸引,而忽视了数学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紧紧立足于教学的三维目标,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技术处理,转变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便于教师更好地教学与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与创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处理数学知识的能力。
2.2通过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一堆的数字符号,显得相对抽象,学习内容也比较枯燥无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容易理解。如果单纯地靠教师与教材,容易让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唯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愿意学习数学。

而如果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学习内容进行信息技术处理,使之变成图文形式、音频形式、视频形式等,学生面对的数学知识就有了立体化的呈现,他们的各种感官也会被调动,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而且,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会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教师在教授“认识厘米”时,可以用动画形式导入,让学生观看动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猫追老鼠的过程中,狡猾的老鼠逃到了洞中,猫想进入洞中捉住老鼠,就需要借助自己的胡须进行测量,只要猫的胡子长度与洞口等宽,猫就能够顺利进入老鼠的洞穴,从而抓住老鼠。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变得兴味盎然,也从中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潜意识明白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因此就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求知欲望。
2.3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模型及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抽象的推理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直观展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学生对公式V=S×h公式不能好好运用,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动态化、具体化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优化了教学效果。
2.4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不易理解的、甚至会理解错误的知识。小学生本身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差,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公式等推导,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性思维,如果单靠教师文字性讲解,学生很难从根本上把握。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运用信息技术声像并茂、形象具体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本质,更深入地掌握重难点知识。以“三角形”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认知下的三角形,结合学生的答案,教师对所有情况进行整理,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接下来就三角形高、底、边、角等特性展示正确的三角形形状,让学生与自己的原先的认知进行对比,查漏补缺,丰富对三角形的认知。从而以直观感受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突破教学重难点。
2.5优化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新知识的讲述过程中,若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往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自主探究则是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直观和动态的演绎中产生探究的兴趣,才能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探究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讲解“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主动绘制图形的对称轴,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播放不规则或规则的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学生进行认真观察;然后利用“蝶翼”进行动态演示,对折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的异同点,进而感性认知轴对称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对重合图形的对称轴进行探究,即将图片的重合效果进行再次演示。通过这样直观动态的演示,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现象分析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规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形式。信息技术综合了图文、视听等各种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乐于投入学习精力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徐佳.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12):36.
[2]许鹏飞.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11):50—51.
[3]刘慧.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J].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