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郑薇宜
[导读]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郑薇宜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1120.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带领各行各业迅猛发展,人才的竞争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竞争。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路径,不仅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更受本身素养的影响,面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困境。本文就“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德育;创新实践
        引言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伴随着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职院校教育得到了重视。但是就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成绩差、思想品德不佳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要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1中职德育实效性概述
        德育基本含义是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蕴含的内容不断拓展,德育包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将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中职德育是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爱国主义开展的系列教学活动。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大致包括德育教学成功率,引起学生素质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界定德育实效性应明确实效性范围,把握实效性的衡量尺度,德育实效性是教学效果与期望效果的符合度,按照德育目标达成要求与实际完成情况衡量其效果。中职德育大纲指出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德育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对象特殊性,目标特殊性与内容特殊性。中职德育实效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产生效果与教育目标最大化程度。中职德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是中职学生生源成分复杂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国家颁布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学校德育工作,《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指出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全国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对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开展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进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发展道路,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教育,中职教育对象复杂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其思想状况关系到产业工人素质,中职学校必须审视学校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2“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实践
        2.1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校内外的渠道,实现联动协同
        搭建学校与企业工作平台,校企联动协同,贯通德育桥梁。学校是学生的培养基地,企业是学生的对口归宿,实现学生学业、就业无缝对接。学校引进“定单班”,将企业文化运用于学生德育教育中,做到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教室与车间两种学习环境,教师与师傅两种教学方式等互通;学校设立“招聘点”,定期组织召开校园招聘会,组织优秀企业进入学校,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校定期召开“宣讲会”,邀请优秀企业精英进校演讲,介绍其亲身实践经历,从而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学校组建专业“专家团队”,通过企业、学校的专家,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人员编写校企所需教材,遵循学习与迁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组建学校与家庭沟通平台,家校联动协同,融通思想意识。家庭是学生的个体教育,学校是学生的集体教育。

学校组建“家校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业成绩、企业实习效果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特别是对于封闭式管理的中职学校,尤其重要;班主任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班主任充当学生在校期间的临时父母,学生家长除了物质方面给予学生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还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孩子以帮助,特别是周末不能回家的学生,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我们学生的衣食住行,给予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指导,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思想道德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好家校沟通,避免了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教育中纠结和煎熬。
        2.2充实并深化德育内容
        传统中职德育内容理论化、抽象化,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极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的心理,并导致学生在德育学习的时候,无法对德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致使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要德育内容进行充实和深化。具体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德育的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将抽象化、理论化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现象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逐渐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德育效果。德育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行为规范、学生成长等方面,德育内容存在形式有微课、视频、公众号、案例、书籍等,借助于教学平台、微信、QQ群等信息化手段,传播给学生。
        2.3利用信息化教学摆脱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思维及言行习惯
        要做好品德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在生活中说话做事都要深入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是自己接受的、他人接受的,是否对自己、对他人有利。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言行规范,要懂得知行合一,才能在社会上得到认可。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在班级群组中开展宣传,并且借助网络组织学生参与公益互动,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2.4打通数据孤岛,统一基础的数据库,实现校内协同
        融通教学、德育、评价平台,教育教学共用基础数据库。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整合学校教学、德育、评价三个平台,共用一个学生信息数据,有效实现“二联动”:学保科与教务科联动,任课老师与班主任联动,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运用巧妙而机制的方法锻炼学生自我规范能力,强化道德意志;抓住醒悟的关键时机,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重视劳动教育。走进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线上与线下德育教育联动。德育教育方法要体现用户的思维,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定制德育内容。为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学生德育课堂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完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自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人人都有话语权,互联网匿名性、平等性、共享性给师生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线下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德育教育。
        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我国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改革,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的育人需求,中职教学更是如此。德育工作作为中职教学工作的基础一环,也要迎合时代背景去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杨蕊.“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97.
        [2]何天霞.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探讨[J].学周刊,2018(29):27-28.
        [3]冯倩.“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学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