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整合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顾建兰
[导读]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向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
        顾建兰
        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向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新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对音乐教学进行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品质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小学音乐;课程整合
        新的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学科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及综合素养。实践证明,运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设备进行音乐教学,既实现了音乐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使学科整合迎刃而解,同时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得以更顺利形成。
一、课程整合,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里
        课程整合是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融入到音乐课程中去,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课程除具有连贯性和顺序性外还应具有整合性,其中整合性决定了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建立适当的联系,从而使因分割造成的知识的支离破碎得以融合,这对学生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具有情感和技能上的双重促进作用。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来设计课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来实施课程,让学生在娱乐中圆一个作曲家的梦,让学生在探索音乐的体验中增强自信。
二、信息技术,助推小学音乐课程整合
(一)视听结合,体验音乐形态多样化
        多媒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教师将教材之中的音乐知识,通过视频短片、音乐教学课件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加直接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包容性以及融合性较强,能够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进行有效的融合,是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之中最主要的教学优势。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时,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母亲河的背景画面,配以男生独唱《黄河颂》的背景音乐。当学生的面前呈现出浩瀚壮阔、奔腾澎湃的黄河水,耳边传来铿锵有力的歌声时,其内心活动必然是复杂的。听着音乐,那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那伤痕累累的母亲的胸膛、那苦难而沧桑的母亲的脸……一幕幕的深情画面会油然而生。直观生动的画面、真切传神的声音才能够让学生体验音乐形态的多样化和其丰富的生命力,才能够打动学生、唤醒学生和启迪学生。
(二)氛围营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应的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听音乐、去辨识音乐,必然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相反,如果在适宜的环境中,学生则更容易集中精力,并全身心地去感受音乐的真谛。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做好规划,将学生感兴趣的其它学科内容与音乐知识相联合,努力体现出音乐内容的多元化特征。例如在学习《七子之歌--澳门》时,为了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澳门的历史,并让学生各抒己见地讲一讲澳门故事,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熟悉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认识歌曲的曲式结构,此时学生对歌曲的前奏、间奏和高潮等部分的理解会更加容易且深刻。如果老师激励学生用语言结合视频画面对音乐进行阐释和解读,将促使学生个性情感的抒发,并再次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从而实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教育目的。


(三)巧用科技,促使学生累计音乐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来的学习对象演变成了如今的学习工具。即便是小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可以借助海量的网络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家长或教师的协助下对音乐学科及其他相近学科如美术、艺术、文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查询,这些信息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将音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获取音乐学科知识,去开拓自己的音乐视野,去解决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某位知名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代表作品等。又如在某民族歌曲的学习中,鼓励学生运用校园网去搜集民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该民歌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等,可以让学生的音乐文化和地理常识逐渐积累,从而为发挥音乐教育的更高功能奠基功底。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整合的具体实施
(一)审美修美,让音乐教学回归人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能够对小学生在未来的音乐之路中好学不厌。而回归人本的体验式学习不再属于认知和理性的范畴,它涉及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可使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成长。例如,将音乐与舞蹈相整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藏族舞蹈《源》。视频中表演者舞动长袖跳、踏、转、跑,舞姿欢快生动、仿佛长袖就是舞者伸长的手臂,将辽阔的草原拥入自己的怀抱,舞者手臂上的水袖时而如人、时而如水,与舞者形影不离,犹如配合默契的另一个灵魂。背景音乐时而安静舒缓、时而跌岩起伏,直至舞蹈结束仍有余音绕梁之效果。通过舞蹈《源》,学生所看到的是藏族女子与音乐旋转共舞,相互塑造的绝美画面,所感受到的是藏族女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将会对藏族舞蹈的艺术美更加倾服,对民族文化的核心灵魂更加了解,从而帮助学生体会伟大的民族精神,建立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三)学以致用,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育最怕的就是夸夸其谈、光说不做,在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中亦是如此。而利用电脑音乐制作软件来丰富教学内容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手段。对此,由中央音乐学院公司独自开发创作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TT作曲家》就非常便于理解和操作。在这款软件上,可以让简谱和五线谱轻松互传,在教师的简单指导下即可实现学生对两种乐谱的快速熟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将教材中原有的旋律输入电脑并认真听一听,此时学生对旋律的理解会更直观,在歌唱时对音律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歌曲旋律的输入和比较、鉴赏,其音乐实践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并实现了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美、发现音乐美的目标。
四、结论
        通过音乐这门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优秀的知识学习者,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素养。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形态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这种以多元文化融合为导向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音乐艺术发展奠定稳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宋玥.乐理教学的重要性[J].艺海,2018(03):113-114.
[2]李姗娜.基本乐理与视听练耳课程整合教学分析[J].大众文艺,2018,24:204.
[3]汪苗.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J].音乐生活,2018,04:63-64.
[4]吴晴倩.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8,13: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