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非正式群体,提高班级管理绩效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魏清容
[导读] 在一个班级中,有班级、团队等正式群体,还有多数学生自发组合成一个个团体的非正式群体。
        魏清容  
        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 514413
        摘要:在一个班级中,有班级、团队等正式群体,还有多数学生自发组合成一个个团体的非正式群体。我们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绩效,就不容忽视非正式群体。
关键词:重视非正式群体   班级管理绩效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在中学时期,学生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处于个体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有三个导致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因素。
    首先,中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逐步成熟,日益强烈地要求独立自主,力图摆脱成人(主要是父母和师长)的监护,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为了对抗成人过多的干涉,常表现出心烦、暴躁;对社会规范、生活准则、人生价值等提出自己的见解,竭力与成人争辩,产生所谓的“代沟”。他们的思想认识、心理状态只有在相近的同龄、同班同学中才能获得理解,得到交流和倾吐,他们在情感上的欢乐和烦恼,不再像小学时期那样,首先向父母、师长倾吐,而愿与亲密的伙伴同享共担。
其次,由于“心理断乳期”的到来,伴随产生了“闭锁心理”。中学生总是对成人的检查、盘问和监护十分不满,常以沉默寡言的态度做出反应。但其闭锁心理只是针对父母、师长而言的,他们在自己的同学中寻找知音,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类型,愿意在小范围内交知心朋友。
        其三,中学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发展,进入个人欲望与现实矛盾的“自我调节期”。中学生欲求很广泛,如物质享受欲、升学就业欲、异性交往欲、社会活动欲、健美欲、名誉欲等。由于他们幼稚缺乏经验,往往是欲求脱离社会现实和本人实际,因而引起内心的冲突和困扰,情绪的不稳定和苦恼,在心理上发生纠葛与自我迷失。这种心理状态的中学生,往往希望在同龄或同班的同学中找到知心朋友,倾诉苦衷、发泄苦恼,这在客观上起到保护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在小团体内的交往中,他们可以用游玩、争论、结伴、离散等形式学习社会交际的必要技能,发展组织才干和行为的调控能力,这有助于青少年个体社会化,也培养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是思想、心态、性格、兴趣、经历、遭遇、利害、地缘、背景相近或相类的中学生,就容易自发组合成非正式群体。总之,在中学阶段的班级中,难免产生非正式群体。
    二、正确对待、引导非正式群体
        如果班主任将班集体看成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使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主人,受到尊重和信任,那么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就会相对减弱,并能按班级管理的轨道,沿着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班集体作为正式群体,它与非正式群体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班集体是一个健康的集体,班干部协调一致,有工作能力,干群关系融洽,在一般情况下非正式群体不会与班集体产生矛盾,反而有利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可见,班主任的领导作风和班级体的管理水平,对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活动内容的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班主任应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呢?
    第一,了解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正确识别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一般来说,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可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破坏型三种类型。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对成员思想进步、学习知识、个性成熟、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由于成员的学习成绩差,受到过分或不恰当的处分,自感前途渺茫。破坏型非正式群体由于成员对正式群体(班级、集体、团组织)不满,或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是受坏人教唆,常做出违反纪律和社会公德的错误举动,甚至违法犯罪。
    第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任何群体的内聚力,总是直接和人际交往频繁的程度直接相关。班主任要把非正式群体看成是班级重要成分,使之对班集体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由于非正式群体人数少,交往灵活,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基础,成员交往格外频繁,其内聚力往往比正式群体更强大。据此,班主任可因势利导,大胆以非正式群体为基础组成不同的“活动小组”,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校内外活动,打扫卫生、维持纪律、出黑板报、各种竞赛等。让这些“非法”的群体取得“合法”地位,摆脱被动管理局面,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这不仅有利于发展班集体,而且能促进青少年个性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和心理品质。
    强化正式群体,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轨道。班主任要将班级工作的基本点立足于强化班组、团队等正式群体,精心挑选和培养骨干,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用,创造一种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各方面的特长,满足青少年“表现欲”,进而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活动中,可有意识地打破非正式群体界线,教育不同意见、不同性格、不同角色的同学和谐相处,加强合作,增强班集体利益为重的观念。另外,班主任应正确看待,善于使用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并加以选拔,让其担任班级中适当的领导角色,及时替换相形见绌的班干部。
    第三,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消极型和破坏型群体成员消极的思想感情和错误的行为举动,在班级管理教育松弛的条件下,会通过其成员扩散,发生感染作用,形成歪风邪气,压抑正气。因此,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和改造,对于消极型,班主任应持慎重态度,不宜轻易斥责,应坚持疏导策略,利用其长处改变其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做到长善救失。如针对班级中身强力壮,但学习成绩差、情绪低落、常以恶作剧取乐的小群体,班主任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在劳动和体育比赛中充分发挥作用,将其纳入集体活动中,并具体指导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成功,变消极为积极。对于破坏型非正式群体,要立足正面教育,“多管”齐下,恩威并重,区别对待,重点教育其群体“领袖”人物,逐步达到分化瓦解群体的目的。
   结束语: 基于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这一事实,中学班主任应努力探索班级管理中的理论架构,设置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个体三者之间的辩证联系的思想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班级的管理绩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