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的大格局与精细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陈永发
[导读] 教师的视界与心界决定教学的境界,历史老师有了大格局历史教学才有大智慧
        陈永发
        浙江省平阳县第二中学
        【摘要】:教师的视界与心界决定教学的境界,历史老师有了大格局历史教学才有大智慧。唯此,也才可能在智慧的历史课堂中滋育学生的学科素养。而有格调的创意和框架,不仅需要有丰实的历史和精彩的细节为其支撑,而且需要有微观的辨析和探究的环节为其充实。大历史观和精细化的历史探微相结合将提升历史教学的境界和滋育学生基于历史学科的诸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宏观视野、微观史实、历史教学、精细、学科素养
        从“三维”到“素养”,不外乎新语境下目标诉求的调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有超越的张力和活力,更需要有矜持的定力和坚守。 “宏观视野和微观史实”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老套路,但却历久弥新。
一、大历史观下的历史“通感”
        历史是过往的故事,而蕴含于其中的人类智慧,则需要后人用智慧去发掘、理解和解释。历史本并无“素养”可言,所谓“学科素养”其实是借助历史课程实施,指向于学习者的一种目标诉求。在我看来,诸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都必须建立在历史的“通感”基础上。
例如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通过还原历史上若干看似无关的重要的人与事,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与因果。用一种“大历史观”勾画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从而揭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黄仁宇先生的《放宽历史的视界》则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生先后发表过的以明史为横断面的历史论文集。先生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从长时段、远距离、宽视角出发,来重新检讨中国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历史现象,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中国大历史》中独具慧眼、独立精神、独特思考原来皆源于他的历史大格局。
        教师的视界与心界决定教学的境界,历史老师有了大格局历史教学才有大智慧。唯此,也才可能在智慧的历史课堂中滋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说,在隋朝历史地位的理解问题上,我们只有立于数千年古代中国历史演进的视野之下,才可能看到它“除旧布新”和“继往开来”历史地位。从前而言,它结束了长达200多年来北方胡人混战与割据的乱局,终结了长达300多年来中国分裂和对峙的形态,它动摇了长达400多年来门阀豪族擅权与乱政的现象,从而重新开启了一个胡汉一体、皇权一尊和国家一统的历史。

从后而言,它国祚虽然短暂,但是在制度层面改革创设的诸如三省六部、科举考试、土地赋税等方面的制度,不仅开启了唐朝在此基础上发扬改进,最终出现繁盛的大唐气象,而且还继续影响着中国古代后来的历史走向。
        真正有境界、有品质和有价值的历史课,是应该有大格局和大智慧的。而一味地拘泥于貌似细部雕琢,而忘却了细部历史的“辽阔时空疆域”,难免陷入《琅琊榜》式的精彩,但却不知发生在何时何地。历史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在小块的田畦上耕耘,他的历史想象不仅无法超越他劳作的田埂,而且难以逃避“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错位和断裂的尴尬。
二、精细化教学的养成
        有格调的创意和框架,不仅需要有丰实的历史和精彩的细节为其支撑,而且需要有微观的辨析和探究的环节为其充实。毕竟,宏观的义理决不能取代微观的学理,否则,历史教学将再次沦为政治说教的婢女。反之,精细化的历史探微也决不可没有大格局的历史通感,否则,历史教学也将因其琐碎和冗繁而失去智性和通性。这不仅关系到历史教学的境界和滋育学生基于历史学科的诸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而且关系到学生在应对各种考试中的水平层次。
        比如,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变化的历史高度加以考量。
        由此,我们才能进一步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救亡运动的勃兴、启蒙思想的传播、士人阶层的转变、政治制度的探索等等方面与战前加以比照,从战前的渐变到战后的骤变中理解历史。但是,要真正在学生的心中内化上述观点,还有必要在大格局的体系之下,从微观层面加以解读。比如,民族危亡,催化了维新思潮发酵;政治衰败,催化了体制改良呼声;洋务失败,催化了进步团体汇合;正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际,两位知识分子的历史性登场——康有为借公车上书推动变法维新;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推动暴力革命。以后的几十年间,“改良与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主题,而且几乎同时并行。
既然历史是人类的故事,那么历史课就不能没有“细节”。既然历史是浩瀚的烟海,那么历史课就不能没有“过滤”。既然历史是蒙尘的记忆,那么历史课就不能没有“求证”。如果说大格局是一种宏阔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那么精细化则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如果说大格局是历史教学中一种对历史的智慧创意,那么精细化则是诠释这种智慧创意的精彩脚本。
        总之,历史教师要善于驰骋思辨、疏通知远,从千百年的历史观察中“迹其途辙”,梳理出历史内在的关节及其一以贯之的脉络。还要在细节探微中察变观风、磨勘贯通,在故事讲解中博约有度、沉潜多思,让微观的史实在宏观的视野下兼容并蓄,娓娓道来。
【参考文献】:
[1]王春敏. 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J].新作文(高中版),2004(Z1):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