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琴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省德阳市618000
正常情况下,血液内是无菌的,当局部感染逐渐蔓延或者全身感染时,病灶组织处的细菌会侵入血液内引起感染症状,例如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等,此时需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查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感染,进而给予针对性治疗,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要想获得准确的培养结果,还需正确留取血培养标本,进而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给予比,本文讲一讲如何正确留取血培养标本,具体如下。
一、准备工作
要想正确留取血培养标本,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掌握患者各方面的情况,是否存在皮疹、发热、化脓性病灶、化脓性损害、关节疼痛、血压透析、长期输液、黏膜损伤性病灶、介入治疗、肝脾肿大、休克、神志昏迷等现象,然后再进行血液样本采集。
虽然血液样本能清晰的反应血液内是否有微生物、真菌、细菌等,但培养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血液培养准确度,还需注意相应影响因素,把控好各个环节,特别是血液标本的留取工作,更要把握好采集部位、采集时间、采集次数、采集量、送检过程等,以获得准确的血培养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二、采集血液标本的时间
(1)采集原则:正常情况下,在患者发热初期或者发热高峰期采集血液样本,且原则上,需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采集,对于已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无法中途停药的病人,需在下次抗生素治疗之前采集血液样本。
(2)不明因素发热者:对于不明因素发热的患者,要在发热周期内进行多次血液样本采集。若24小时内血培养结果都是阴性,则需继续采集2至3份血液样本,再次进行血培养。
(3)心内膜炎患者:对于患有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治疗之前的1至2小时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从三个部位采集血液样本,然后分别进行血液培养。对于亚急性内膜炎患者,除了在发热阶段采集血液样本,在其他阶段也要多次采血,一般情况下,第1日需采集3次血液样本,进行三次血培养。若24小时内,血培养结果均是阴性,则需再次进行多次血液样本采集,实施3次或者更多次的血液培养。
(4)肺炎链球菌感染者:对于此类患者,需在患者处于高热、休克、寒颤等状态时采集血液,用此时期的血液进行血培养出现阳性的概率比较高。
(5)急性败血病:对于因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肾盂肾炎、细菌性肺炎等导致败血症时,不仅要在发热期采集血液样本,还要在治疗前短时间内采集血液样本,且在不同部位进行血液采集,然后做厌氧血液培养、需氧血液培养。
(6)分枝杆菌感染者:此类患者身体抵抗力减弱时,感染分枝杆菌的初期易诱发淋巴-血液播散。为此,需把握好早期的血液样本采集,以提升血培养阳性率。
三、血液样本采集次数及部位
血培养准确性和血液样本采集次数、采集部位等息息相关,且成年人菌血症感染率比较低,需进行多次且多部位的血液采集,以便有效提升阳性率。
(1)无名热者:对于无名热患者,要进行多部位、多次的血液采集,并及时送检,但24小时内采集次数控制在3次以下,若血培养结果持续显示阴性,则需继续进行血液采集和血培养。
(2)急性败血症患者:此类患者要在发病的24小时内采集血液样本,采集次数至少是3次,并在颈部、右臂、左臂等不同部位进行采集。
四、血液样本采集量
一般情况下,对于成年人,每次采集血液量为10ml。对于婴幼儿,每次采集血液量在1ml至2ml。对于儿童,每次采集血液量控制在3ml至5ml。在无法确定病人是何种微生物感染时,应同时进行多种微生物培养,例如真菌培养、厌氧菌培养、需氧菌培养等。若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时间比较长,应适当调整培养基比例和血液标本,正常情况下,标本与培养基的比例在1:10,若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时间在10天至15天左右,需将此比例调整到1:20。对于患儿,进行血培养时,要使用儿童专用的血液培养瓶收集血液。
注意,采集血液样本时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集完成后,要及时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应将采集好的血液样本放在室温下保存,不可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影响血培养。因为血液样本放入冰箱后会让某些培养菌死亡,进而降低阳性率。除此之外,送检过程中,对血液样本要做好保温处理,并在化验单上标注好血液样本采集时间。
五、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1)手卫生:护理人员要做好手消毒,或者根据六部洗手法清洁手部。
(2)准备血培养瓶:根据检验单准备好相应血培养瓶,包括厌氧瓶、需氧瓶,收集完血液后,在培养瓶外周、导管处做好标记。
.png)
(3)皮肤消毒: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逐渐向外进行螺旋式消毒三遍,待其干燥后进行穿刺。
(4)血液采集:先对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待其瓶口充分干燥后,使用真空采集针进行常规穿刺采集血液样本。注意注射器穿刺取完血后,需更换新的针头后才能将血液注入培养瓶内,注完后要轻轻摇晃瓶子,以避免血液凝固。
上文内容即是正确留取血培养标本的方式,希望此文对各位有所帮助,帮助各位解开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