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梅
云南省楚雄金鹿中学,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内容,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要求,革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全过程,建构高效的生活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道德品质、法治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课前预习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深化改革大力倡导的,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符合生活化教学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法有效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预习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多层次分析该门学科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将生活化教学法渗透其中,促使课前预习生活化,使学生在轻松预习的同时激发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
以“生活需要法律”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全面、细致地探析“生活需要法律”课题知识点,将法律知识、学生生活实际深度联系,在渗透生活化元素的过程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筛选、整理和“生活需要法律”课题内容相关的素材,包括视频、音频、文字材料等,在探析课题知识难易程度的基础上深层次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科学处理教材中“生活需要法律”课题的文字内容。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直观呈现道德与法治新课题课前预习,包括“生活需要法律”课题知识精讲视频、“生活需要法律”课题问题视频等,并控制好各视频的播放时间及各视频内容、问题难易程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需求。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自主下载视频进行反复观看,和法律近距离接触,在把握法律和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新课题知识,深刻感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并自主思考、探析、解决视频中呈现的“生活需要法律”课题问题。
课前预习生活化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使课前预习更加丰富、有趣,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各层次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和现实生活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深刻感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独特魅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破解课题重难点
课堂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将生活化元素巧妙渗透到课题知识讲解、问题设置、课中实践等环节,深度衔接课程教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生活化课堂情境中高效突破新课题重难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以“诚实守信”为例,首先,教师要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诚实守信”课题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等,并将其和生活化教学贯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各环节,在教与学衔接过程中打造高效的生活化教学课堂。其次,教师要多层次深挖“诚实守信”课题生活化素材,在落实课题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诚实守信”内容进行合理化分层,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创设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如播放和“诚实”“守信”相关的短片或微视频,直观呈现生活中与道德品质这一话题紧密联系的实例,在活跃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直观导入“诚实守信”课题不同层次的内容,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识。
课中教学生活化可以避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脱离班级学生实际,能将抽象、繁杂的课题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优化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科实践性,从而完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及法治观念。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
课后作业也是生活化教学法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评价、探析课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生活化教学渗透到课后作业环节,并科学布置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巩固、复习的基础上活用学科知识,在深化锻炼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道德及法治素养。
以“善用法律”为例,课堂生活化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在反思、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利用生活化教学,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后作业布置,以课后作业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第二课堂的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深化把握“心中有法”这一课前面“法不可违”“预防犯罪”的知识,将其和“善用法律”知识无缝衔接,并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设置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包括理论作业和实践作业。理论作业主要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化练习题,如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从难易程度层面来说,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巩固题、提升题,让学生在完成各类生活化练习题过程中有效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在批改、纠正错题过程中夯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基础。
课后作业生活化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深度衔接学科课堂内外实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实践平台。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道德与法治理论水平,在培养道德品质、法治思维、内在修养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巧妙引入生活化教学,从而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学科实践,在理论衔接实践中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效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夯实道德与法治理论基础,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和价值观,在锻炼课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春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长江丛刊,2019(24):16.
[2]任皇燕.浅谈如何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品德课堂的精彩[J].名师在线,202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