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朝阳 季鸿儒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安徽 无为 238300
摘要: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加强思政教育资源广泛性,教学的多元化,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主观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思政改革的不彻底,网络资源的参差不齐,又会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政教育,培养思政意识。因此,作为思政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逐步培养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本文就这方面的教学措施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认同;教学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再经过理论知识学习、情感上的认同、行动上的付出这三个步骤,就能培养中学生们的政治认同素养,这是一个由内化过渡到外化的过程。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个人主观意识,学生表达自我思想,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因此,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一、关于政治认同培育及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概要分析
(一)政治认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型课堂欠缺价值
在火热开展“活动型课堂”的当下,普遍存在过于形式化、活动化的现实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活动型”课堂的设计过于“热闹”,课堂节奏过于紧张,学生整堂课“忙忙碌碌”做活动,而没有时间依托活动来做深入探究和思考。这让原本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学生素养形成的“活动型课堂”沦为“活动”,喧宾夺主,使“课堂活动”变为“活动课堂”,因此也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活动来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形成。且现实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避“反”就“正”,教师普遍仅选取广为人知的积极的案例进行展示和讨论,导致正反教育失衡。应让“过热”的课堂“冷却”下来,不能为了做活动而活动。要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的作用来提升课堂的教育价值,选择更具开放性的案例,给课堂留有更大的思辨空间,更好地引导学生坚定政治认同。
2.教师能力不足
一线思政课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理论不扎实、知识面不够广的情况。采用新教材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其更加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没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和广泛的知识储备,就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上好思政课,无法去回应质疑的声音。教师不“信”,如何引导学生“信”?教师理论不扎实,如何解学生之惑?在自媒体崛起的当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必然会接收到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且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念。面对博杂的海量信息,缺乏思辨能力的学生难以辨识,极易被有害的信息所误导。如果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堂避重就轻,不正面分析和解学生所惑,学生又如何能良好地形成政治认同素养呢?
3.网络资源参差不齐
互联网上的信息复杂,由于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三观”,无法分辨正确信息与错误信息。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增进知识、开阔视野又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价值,迷失自我,而我国还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法制,那些错误的,不健康的信息不受国家监管,到处传播错误信息。比如我们随便打开一个网站,有时就会弹出一些黄色、暴力窗口,吸引人们的眼球。中学生在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三观的下可能会受到这些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会对他们的观念产生偏执的引导。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势
1.拓宽学生的视野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仅只局限于校园以及教材上,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度,不能很好地立足于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互联网时代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广泛性。通过网络,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单一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知晓世界格局,思想政治能与世界接轨。不仅如此,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更好地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思政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政治时事通过纸质教材授课的方式给学生传道解惑,其目的是培养中学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在“互联网+”时代下,思政与网络结合,教师可以录制思政网课,也可以运用网络资源,挑选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网上沟通、答疑,打破传统授课教学模式,实现具有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3.能强化师生沟通交流
互联网本身是现实与虚拟结合的产物,而且思政资源涉及较为广泛,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思政教学中,教师是必要的产物,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与学生展开多方面的交流,无论是学术上的研究,生活经验的分享等,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爱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还能与时俱进,跟紧时代潮流。教师还能通过虚拟网络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情。
二、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培养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互联网视域改革教学工作,需要从教学理念层面入手,革新中学与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革新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学自身需要强化教育革新理念,积极了解教育领域应用互联网的先进成果,学习互联网技术应用方法,掌握最新教育理念,以此为教师教学理念革新提供正确引导方向。在增强自身教学理念革新意识的前提下,中学需要在校内大力宣传互联网应用的诸多益处,使思想政治教师初步了解互联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学校需要组织教师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工作交流会,引导教师交流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使教师在交流会上进一步意识到自身教育工作的不足与教学理念的落后,促进其革新教学理念,从而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改革创新。
(二)师生强化政治认同的知识储备
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是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要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为学生讲解政治常识,再运用合适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可将课堂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热点新闻、时政信息等紧密相连,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也能促进学生改变对思政课“枯燥无用”“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从而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另外,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展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上好思政课,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当前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不再仅仅依靠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需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才能答学生所惑,才能做好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工作。
(三)在生活实践中坚定政治认同
思政课教师要踏实培育好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在一定意义上这也将深刻地影响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为政治认同素养在学生发展方向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认同素养,他才会对民族、对国家有归属感和责任感。而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最终还是要外化到行为活动上,就是“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以人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为基础的,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仅“纸上谈兵”只是流于表面,须“躬行”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参与政治生活,从而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素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研学旅行、社区服务等。但需注意的是,依然不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必须做好活动设计。实践在精不在多,教师要处理好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政治、学以致用、坚定认同。
(四)创新并丰富教学方式
实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学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设立校园思想政治网站,学校在网站内发布最新的思想政治相关信息,并组织教师在网站内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可以在网站学习知识的同时留言表达自身见解,增强思政教育的师生互动与校生互动,增强教育效果。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平台,需要思想政治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建立微信公众号,在QQ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师生交流群等,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知识获取需求,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师也不可忽视课堂思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满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改革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素养处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广大教师们应融合“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出有效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下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H20193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3).
[2]谢亚蓉.基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