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角色定位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罗楣宗[] 王玥2
[导读] 招聘非现役文职教员成为军民融合发展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更是促进军

        罗楣宗[]  王玥2
        1. 武警警官学院 部队管理系,成都 610200  2. 武警警官学院 信息通信系,成都 610200
        摘要:招聘非现役文职教员成为军民融合发展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更是促进军队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但要非现役文职教员功能的有效发挥并非自然发生、招来即用的过程,更需要管理者能准确定位其角色并予以合理的机会和平台进行锻炼、打磨,围绕本职工作有针对性地提高胜任岗位需要的能力素养。而当前对军校非文职教员角色定位的讨论较少,结合新时代背景,我们可尝试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对院校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出新要求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2019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幕式上强调了优秀军事人才之于强军兴军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新时代下军事教育方针的内涵,要做到为强军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一重要方针为军事院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指明方向。而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也为我军院校教育提出新要求:要求匹配一支同样素质良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能够自觉加强理论武装、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不仅要培养好内部知晓战争的名师,也要运用好外部优质的教育力量和资源。军民融合为此提供了一条良好的路径。
        新时代下军民融合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推动着经济、科技、教育等多领域、多要素、多层次的深度融合,这有利于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发展,也为军事院校吸纳社会人才发展国防事业提供良好契机。非现役文职教员顺应军民融合的潮流成为军队人员,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培养军事人才、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而努力。
二、非现役文职教员实际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随着军队文职招聘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非现役文职教员进入到军队院校任职。但是基于军队文职面向全社会招聘的时间仍较短,相关制度仍需健全完善,对文职人员的角色定位也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等情况。由于通识类基础课程课时有限、行政与教学任务未完全分离、文职教员身份转变不完全等问题,导致其在履职过程中无法明晰自身角色,出现角色定位模糊的情况。为更好发挥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理清其在新时代下的角色,做好定位,让其能围绕本职做工作、下功夫、强本领。
三、新时代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角色定位
        从法律角度看,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社会角色是国家工作人员。学者蒋长萌[1]认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文职人员条例》规定,文职人员依法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非现役文职人员作为文职人员的组成部分,在进入军队后主要是在教学岗位任职,作为教员身份从事相关工作,推动国防事业发展。其从事工作属于公共事务范围,因此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但是除了从共性的角色定位理解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角色,还需要从其工作特性入手,从而把握非现役文职教员岗位的本质特点,明确这一角色的作用。
        非现役文职教员主要是指取得规定资格、获得职务、主要从事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文职人员[2],与军官、文职干部的区别在于他们没有军籍,主要通过合同形式聘任,任职的年限、条件、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等都通过双方协定,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从相关学者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定义看,明确了他们在进入军校任职后主要承担的岗位责任,其主要职责在于院校教学及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是作为教员身份开展军事人才培养活动。
        在军队文职人员制度的实施,吸引大批非现役文职教员走上三尺讲台。这些文职教员主要被聘用于教学科研岗位,众多地方人才进入军营的同时[3],也为军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4]。许多学者从文职教员的角色定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发展培养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明确了其重要作用。归纳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军队院校基础课程的承担者。首先,非现役教员是承担基础课程的中坚力量,岗位通用性强。基础课程与地方院校所学专业知识差距较小,因此非现役文职教员能较快适应教学需要,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第二,在军队院校招聘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等基本功掌握情况有较高要求,一般需要通过笔试、面试(含试讲)等一系列考核筛选后择优录取。因此,从地方院校招聘的非现役文职教员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多元的专业视角和对前沿问题的敏锐度,一般能够较快胜任学校的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管理学、法学等,并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案例和视角。文职教员对课程的快速适应这有利于让现役教员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战、习战、教战上,进行合理有序分工。


        二是院校师资力量的补充者。从2018-2020的军队文职人员统招情况看,非现役文职人员总体结构多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学历层次较高。而近年来,军校教员的招聘还对任职者就读学校提出要求,需要“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一定程度是从源头上提高了被录取人员的质量。现役教员对部队的情况有深入了解,对军队政策制度的变化、军事院校的文化理念、军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军队的行为规范等都能准确把握,对所讲授课程及科研成果有着深厚积淀,这是他们的优势。但现役教员大部分关注点聚焦于军队内部,容易囿于军队内部的环境,逐渐与地方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非现役文职教员进入军校师资队伍后,一方面能从“量”的方面优化教员队伍的比例结构,成为了原有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增加高学历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能从“质”的方面优化教员队伍的结构,带着宽阔的学科视野、活跃的思想、较新的知识结构走向课堂,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队伍的质量。
        三是师资队伍竞争力的激活者。首先,从社会招聘非现役文职教员进行教学,可以视为是一种外部招聘。相比于仅从军队内部选择人才从事军校教员的工作,外部招聘提供了更广泛的人才选择渠道,如社会人才、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等。基于每位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培养方式不同,其多元的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能够带来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前沿的知识结构和与军校固有授课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借才引智,打破固有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为院校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其次,外部招聘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随着非现役文职教员进入队伍,无形中形成竞争氛围,给其他教员带来压力,激励着每位教员不断打磨讲课技能,主动结合学员、教学工作和先进授课方式等方面要求,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素养,从而充分激发起师资队伍的活力。
        四是建设国防事业的持续发力者。毋庸置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文职人员条例》对文职人员的身份定位中可知,文职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本职工作是为国防事业建设提供服务。当前,非现役文职人员主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规范军队与文职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暂行规定》(下称《合同管理暂行规定》)文职合同聘用年限一般为3至5年,虽然在合同期满经过协商,用人单位与文职人员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可以续签,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及文职人员的思想。一方面用人单位容易形成“重用不重育”的人才使用观念,即在合同期内仅可能发挥文职人员的功用,忽视了对人才发展和培养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文职人员也容易将工作视为一个非稳定、暂时性的“跳板”,成为寻找“理想”工作的缓冲。
        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流动性确实有利于保持文职人员队伍的活力,满足军队对缺口人才或急需人才以灵活方式补充的需要,并能对进入文职队伍的人员质量进行管控,通过年度或任期内绩效反馈机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但是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开发的持续性,其功能的发挥和使用需要长时间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深化,对于教员这一职业更是如此。对军校教育理念的内化、对军队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授课技能的熟悉运用,都有赖于非现役文职教员在三尺讲台的长期积淀,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合同管理暂行规定》对非现役文职人员招聘期限进行详细说明,“在军队工作已满25年,或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距国家和军队规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文职人员,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聘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聘用合同”。这从侧面说明了文职人员并非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军队也需要高素质、高层次的文职人员能扎根军营,持续为国防事业建设发力。因此军校文职教员理应立足本职工作,扎实理论功底,抓好“饭碗”工程,成为军事人才培育的持续发力者。
四、结语
        非现役文职教员作为强军兴军路上重要的动力之一。文职人员制度虽在世界多个国家均有较长的实践历史,在我国的推行也初见成效,但这一制度仍在不断完善阶段,非现役文职教员亦是如此。要真正发挥非现役文职教员作用,就需要对其有正确认知,明确其角色定位,让其能围绕作为“院校人”岗位要求,继续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打磨教学技能,切实成为提高军校师资力量的优化者,为建设和发展国防事业持续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蒋长萌.军队文职人员身份定位问题探析[J].政工导刊, 2017(2):33-34.
[2] 黄魏,范炜.浅析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03):38-40.
[3] 路璐,徐菲菲,刘飞飞,et al.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94-95.
[4] 张瑶.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 000(004):39-42.
作者简介:罗楣宗(1992—),女,助教,硕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