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空间的再造与重塑研究——以如东县大豫镇乡村空间形态管控导则规划研究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马寅飞
[导读] 摘要: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包括“繁荣工业,生态宜居,文明农村,有效治理和生活富裕”。
        如东县规划管理处  江苏南通  226400
        摘要: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包括“繁荣工业,生态宜居,文明农村,有效治理和生活富裕”。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农村规划的基本方向,农村改造规划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乡村空间发展,环境改造,设施完善等刚性材料建设水平上。
        关键词:乡村文明;乡村振兴战略;重塑研究;
        1 研究背景
        由于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复杂性,规划者无法导致“刚性”。在解决问题上,效果往往不是“乡村振兴”。因此,探索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和管理需求的农村转型模式是当前的首要思想。
        1.1 城乡规划转型
        多年来城乡规划紧密结合城市扩张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土地增量为主要出发点的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管理机制,目前城乡规划面临转型,存量规划时代已来临,需要既有的规划工作体系做出变革,更多的是微空间、微设计、微更新。因此对于乡村而言,如何使存量优化,促进存量用地调整升级,进行有机更新;以及提高质量,节约集约用地,实现空间治理精细化,也是当下村庄空间再造的重点。
        1.2 多规合一
        2018年进行的机构改革将整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和农村规划成一个统一的土地和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划集成”,并建立一个土地空间规划体系规划土地空间发展的总体模式和保护的新时代,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居住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空间规划方法在农村工作中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研究实践
        2.1 大豫镇乡村概况
        大豫镇位于如东县东侧,临近黄海,以农田为基底,道路、河道方格状均匀分布,民居沿道路条状分布,生态本底优良,田园耕植闲适,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网格化和均质化特征。
        2.2 现状乡村空间要素
        依据乡村空间面向人群以及功能特征,主要分为三类空间,包括乡村公共空间、村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三类空间相互融合。乡村公共空间,为村民公共活动空间,要素较为,包括道路及沿路空间、河道及沿河道空间、村民活动中心等;村民生活空间,为私人空间,主要包括民居主房、民居辅房、庭院、自留地等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包括农业用地,包括农田、机耕路、沟渠。
        2.3 现状空间问题
        大豫镇为苏北沿海典型乡村形象,村庄环境杂乱无序,风貌有待提升。
        (1)公共空间缺乏统筹规划,形象风貌较差
        道路河道沿线景观效果不佳:道路、河道两侧绿化空间未作预留,且多被农作物侵占,缺少植物种植,景观单一;垃圾随意倾倒在道路、河道沿线空间,景观脏乱。
        公共建筑缺乏特色:建筑风格公共特征不够明显,空间形态单一;颜色、材质的选择与村庄整体风貌不协调。
        公共广场数量不足:公共广场数量较少,覆盖面较低;广场缺少休闲娱乐设施。
        (2)市政设施缺乏统筹规划,不能满足村民要求
        缺乏管线综合规划:缺乏统筹,各部门管线存在干扰现象。
        环卫设施破旧不足:缺少垃圾桶及收集点,固体生活垃圾随意抛弃,污染生活环境和河道。
        照明设施不足:缺乏照明设施,村民夜晚出行不便。
        (3)生活空间用地不节约,空间环境杂乱
        宅基地分布松散侵占农田:农村宅基地面积高于规范要求,侵占农田;宅基地之间间距较大,形成一些零散农田空间。
        生产辅房空间与住宅居住空间关系较为零乱:居住空间与辅房空间保持一定距离,辅房位于院落一角,位于居住空间前侧或者后侧,由于辅房位置随机性,在空间上使生活空间布局稍显零乱,也不利用污水管网布置。
        (4)空间边界不明确,公共空间被侵占
        公共、生活、生产三类区域之间边界模糊,缺少明确构筑物或者空间形态作为边界分割线,导致公共空间被生活、生产严重侵占。
        2.3 空间要素控制管控
        结合乡村空间要素存在的问题,提出“刚弹结合、设下限、提上限”的总体管控要求。


        刚性管控:严格控制农田、道路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涉及生态、安全生产和居民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内容,包括乡村公共空间绿化、河道及沿线绿带空间;村民宅基地、民居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各类空间边界。
        弹性引导:对于生态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考虑其不确定性和灵活多变的特征,在不违背公共礼仪的前提下进行弹性引导,包括公共建筑、广场、设施等风貌;民居样式、庭院风貌;景观绿化种植等
        3 村庄空间的再造与重塑技术路线研究
        3.1 管控对象的分类与目标要求
        刚性管控对象分为乡村公共空间要素、村民生活空间要素、农业生产空间要素和空间边界要素。乡村公共空间的要素管控包括沿路绿化管控、沿河绿化管控,对绿化带的宽度、植物配置、植物位置、绿化下管线形式、绿化带内杆线形式等内容;村民生活空间的要素管控包括农院面积、农院位置、民房功能、民房面积、民房尺寸等内容;农业生产空间的要素管控包括机耕路建设要求、田埂路和沟渠等内容
        弹性管控内容包括乡村公共空间风貌引导,村民生活空间风貌引导,农业生产空间风貌引导,植物种植引导。
        3.2 刚性控制内容
        3.2.1 乡村公共空间管控
        针对不同的道路宽度,确定与道路宽度相匹配的沿路绿化宽度要求,合理布局植物形式和植物位置;结合不同宽度的绿化带统筹安排地下管线和地上杆线的施工要求,形成整齐统一的沿路绿化景观。
        针对不同的河道等级,明确绿化带宽度,合理布局植物形式和植物位置,并对驳岸坡度和驳岸绿化形式提出具体要求。
        3.2.2 村民生活空间管控
        (1)农院管控:结合相关规范明确农院面积的上限,提出农院尺寸建议,对农院的位置提出具体要求。
        (2)民房管控:结合相关规范对民房的面积、尺寸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引导民房风貌,对主房和辅房的组合形式提出建议。
        (3)庭院和自留地管控:鼓励村民提升庭院和自留地的景观,对景观要素提出建议。
        3.3 弹性控制内容
        3.3.1 乡村公共空间风貌引导
        公共建筑颜色引导:色彩和材质灰白色调为主、优选地方材料,以传统风貌和现代风格为宜。
        3.3.2 小微广场
        针对村庄现状广场不足的问题和村庄均质化布局的特征,合理增加小微广场,并对广场风貌提出建议。位置选择主要道路交叉口、绿化带、超市等空间;考虑老年人生活习惯,小微广场间距约为500米;广场提供休憩场地,同时可兼顾停车、晒谷等功能.
        3.3.3 其它
        景观小品便于村民使用,体现乡土特征。
        公厕宜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样式,乡村旅游地区可在造型上增加旅游元素。
        路灯简洁大方,路灯采用太阳能能源。乡村旅游地区可适度增加旅游元素。
        3.4 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
        刚性管控重点针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部分,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底线所在;弹性管控重点针对私人元素,是展示人居环境特色的必要要求。刚性管控要素和弹性管控要素如下表所示。
        3.5 成果形式
        最终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管理手册两部分。
        规划文本面向政府管理,是本次规划的技术性文件,详细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思路,明确刚性和弹性管控要求,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规划成果。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应突破以往偏重于提升人居环境的单一路径,也应考虑如何处理好乡村社会复杂的空间关系,做到乡村公共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既互不干扰又相互促进。总体上遵循兼顾“刚性管控”和“弹性引导”的综合路径,在公共空间要体现刚性的“强制保护”,生活风貌提升需体现“弹性引导”。
        参考文献:
        [1]胡天君,樊明慈,刘时旭,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A]..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9
        [2]肖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J].湘潭大学,2018.
        [3]罗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