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门”名穴临床应用经验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管遵惠1,2 管薇薇1,2 管傲然1,2 丁丽玲1,2
[导读] 管氏“门”名穴临床应用经验


         
    管遵惠1,2  管薇薇1,2  管傲然1,2 丁丽玲1,2  王艳梅1,2  郭翠萍1,2  陈思翠2  何文浩2    管遵惠1,2 通讯作者 
(1昆明市中医医院;2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昆明 650011)
           
内容摘要:简述腧穴命名的含义;论述二十二门穴的穴名释义、主治病证;阐述廿二门穴的临床应用;探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关键词:  管氏针灸  廿二门穴   临床应用  学术经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论及的腧穴约160个,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经穴349个,北宋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均为354个,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经穴361个[1]。1991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的第一个针灸学科的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确定了十四经穴名361个和经外穴名48个[2]。
1、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3]孙思邈《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4]。腧穴命名规律主要根据:1.中医针灸学理论;如心俞、膀胱俞、申脉、血海。2.自然界天体地貌;如日月、承山、太溪、小海。3.所在部位;如乳根、耳门、腕骨、颧髎。4.治疗作用;如睛明、光明、神门、水分。5.动植物象形;如伏兔、鱼际、禾髎、攒竹。6.建筑物形态;如库房、屋翳、天窗、梁门。7.八卦算数;如兑端、厉兑、二间、三间等。
   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5]说明针刺腧穴后,通过疏通经脉、调和血气,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出入的会合,循行无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内涵,博大精深。本文探讨十四经22“门”穴。
   在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确定的361个十四经穴名和48个经外穴中。含“门”的穴名有:云门,梁门,关门,滑肉门,箕门,冲门,神门,风门,魂门,肓门,殷门,金门,幽门,郄门,液门,耳门,京门,章门,期门,命门,哑门,石门等,含十二条经脉22穴。
2.1.“门”的涵义:门为房屋等物的出入口;亦有门径,诀窍之意;还具开通透澈之意。含有“门”的腧穴喻有脏腑经络脉气开阖出纳之重要径路的涵义。
2.2. 云门:云,山川气也。云出天气,天气通于肺,肺者气之本,穴为手太阴脉气所发,为手太阴肺经脉所出之门户,喻气出如云,故谓之云门。具有清肺理气,泻四肢热功用。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等。
2.3. 梁门:横木为梁,“心之积曰伏梁”,含有横亘之意。梁,指膏粱谷物,喻穴为津梁关要,胃气出入之重要门户,故名梁门。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功用。主治:纳少、胃痛、呕吐、腹胀等胃腑病证。
2.4. 关门:要会者为关梁。胃气出入食下关,胆汁入胃助消化而润肠之门,为胃气出入之重要门户,故名关门。具有调理肠胃,通利水道功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腹泻等胃肠病证。
2.5. 滑肉门:滑,利也;肉,指肌肉。脾生肉[5],阳明主肉[5] 。穴主脾胃之疾,为通利脾胃之门,故名滑肉门。具有健胃止呕,镇惊化痰功用。主治:胃痛、呕吐,癫狂,舌炎等。
2.6. 箕门:箕,为扬末去糠之具。穴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廉,屈膝展足如箕[6]。箕,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7]。穴为脾气所出之门,故名箕门。具有调和营血,通利小便功用。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阴囊湿疹等病证。
2.7. 冲门:穴在腹股沟外端,可扪及动脉之冲动,喻足太阴之气,由此而上冲入腹,故名冲门。具有通调下焦,理气活血功用。主治:腹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带下,胎气上冲等妇科病证。
2.8. 神门:神,神明之谓也。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穴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具有安神定志,补益心气,通经活络功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高血压,胸胁痛等病证。
2.9. 风门:太阳主一身之表,为风邪入侵体内之门户,主风疾,故名风门。具有益气固表,祛清热功用。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项强,胸背痛等病症。
2.10. 魂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5]。肝藏魂,穴为肝魂出入之门户,故名魂门。具有疏肝理气,和胃调肠功用。主治:胸胁痛,背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病证。
2.11. 肓门:肓,指肓膜。穴在三焦俞两旁,三焦为阳气之父,因阳气熏于肓膜,穴为三焦之气出入之门户,故名肓门。具有理气和胃,活血通便功用。主治:腹痛,痞块,便秘等腹部病证;乳疾,腰痛病证。
2.12. 殷门:殷,盛大也。穴在承扶下六寸处,此处肌肉丰盛阔大,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重要出入处,故名殷门。具有舒筋通络,壮腰健膝功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证。
2.13. 金门:地支申属金。足太阳膀胱经申时气血流注此门户,故名金门。具有开关通窍,舒筋活络功用。主治: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等痛证、痹证;癫痫,小儿惊风等病证。
2.14. 幽门:幽,指隐微。足少阴脉气行至本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廓之阳。冲脉在本穴与足少阴交会后即散于胸中,“两阴交尽,故曰幽。”足少阴脉气由此行入胸廓之门,故名幽门。具有调理胃肠,通乳理气功用。主治:善哕,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病证;乳汁不通,乳痈等病证。
2.15. 郄门:郄,通隙。穴居桡骨与尺骨间隙处,两侧如门,故名郄门。手厥阴心包络经郄穴。具有宁心安神,清营止血功用。主治: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疾;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症;疔疮,癫痫等病证。
2.16. 液门: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荥穴,属水;穴在小指次指间凹陷处,二指分开似门,故名液门。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功用。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热性病证;手臂疼痛,手指拘挛等病证。
2.17.?耳门:手少阳穴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穴在耳屏上切迹前,犹如耳之门户,故名耳门。具有聪耳开窍,泄热活络功用。主治:耳聋,耳鸣等耳疾;齿痛,颈颔痛等病证。
2.18. 京门:京,指京都。意为重要。


穴为肾之募,为经气结聚之所,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要穴,故名京门。具有益肾利尿,调肠止痛功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液代谢失调的病证;腰痛、胁痛等病证。
2.19. 章门:乐竟为一章,竟有尽止之意,故文词意尽语止亦曰章。章,还有彰盛之义[8]。门,指出入要地。穴为脾之募,又为脏会。足厥阴肝经脉行于此,与五脏之气盛会,为脏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章门。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功用。主治: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胁痛,黄疸,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2.20. 期门:期,指周期;门,为脏腑经络脉气开阖出入重要途径。十二经气血之运行,始出于手太阴肺经云门,终入足厥阴肝经期门,如是循环无端,周而复始,其行各有期限,故名期门。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活血功用。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心痛,胆囊炎等病证。
2.21. 命门:命,指生命;门,指门户。穴在两肾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具有补肾壮阳,调经止带功用。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
2.22. 哑门:哑,指音哑。本穴联系舌根,针之利于发音,为治疗哑疾之门户,故名哑门。具有醒神清脑,开窍镇静功用。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证;头痛,颈项强痛,颈椎病等病证。
2.23. 石门:石,含坚硬之意。古书记载妇人禁针,误针穴“使人绝子”。盖女子不通人道者名石女,亦寓此意。穴为任脉经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石门。具有温肾散寒,调经止带功用。主治: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等肠腑病证;奔豚气,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妇科病证。
3、二十二门穴分布治疗规律探讨
3.1. 22个门名的腧穴分布在12条经脉。手太阴肺经1穴,云门;足阳明胃经3穴,梁门、关门、滑肉门;足太阴脾经2穴,箕门、冲门;手少阴心经1穴,神门;足太阳膀胱经5穴,风门、殷门、魂门、肓门、金门;足少阴肾经1穴,幽门;手厥阴心包经1穴,郄门;手少阳三焦经2穴,液门、耳门;足少阳胆经1穴,京门;足厥阴肝经2穴,章门、期门;督脉2穴,命门、哑门;任脉1穴,石门。
3.. 22个门穴中,特定穴有14个:原穴1个: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郄穴2个:足太阳膀胱经郄穴金门,手厥阴心包络经郄穴郄门;募穴4个:足太阴脾经募穴章门,足少阴肾经募穴京门,手少阳三焦经募穴石门,足厥阴肝经募穴期门;八会穴1个:脏会章门;经脉交会穴6个:足太阴脾经冲门:足太阴、足厥阴之会;足太阳膀胱经风门:督脉、足太阳之会;足少阴肾经幽门:冲脉、足少阴之会;足厥阴肝经章门:足厥阴、足少阳之会;足厥阴肝经期门:足太阴、足厥阴、阴维之会;督脉哑门:督脉、阳维之会。
4、病案举例
病例1. 李某,女,75岁,2019年12月9日初诊。
主诉:2019年5月12日晚突感胸痛,呈压榨样疼痛,疼痛程度剧烈,与体位变化及呼吸运动无关,伴乏力、出汗等症状,收住某医院急诊科。经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5月12日,在局麻下行冠脉造影术,术中见:LM:未见明显狭窄;LAD:粗大,近端狭窄约20%,血流偏慢;LCX:粗大,近端狭窄约20%,中端狭窄约20%,血流偏慢;RCA:细小,未见明显狭窄。诊断意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给予冠心病药物等治疗6天,病情平稳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利伐沙班、阿托伐他丁钙片、培朵普利片、络活喜片、泮托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近1月来血压波动,阵发性心慌、心悸。
检查:面色不华,体型偏瘦,胸闷、气短。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40/90mm Hg,心率:72次/分,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异常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报告:左心房内径增大,升主动脉内径稍增宽;室间隔基底部增厚,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
辨证:胸阳不振,心脉瘀阻。
诊断:中医诊断:心悸,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2级、极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
治则: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治疗:主穴:郄门,神门;配穴:风门、魂门、命门、心俞,膻中、巨阙。手法:青龙摆尾[9],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10次1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胸闷、气短、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偶发阵发性心慌。血压:117/67mm Hg,心率:61次/分,心电图:窦性心律,肢导联QRS波低电位,非典型心电图。治疗2个疗程后,胸闷、气短、心慌、心悸症状消失,正常心电图。可从事轻微劳动操持家务。
病例2. 郭某,男,48岁,2018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持续性呃逆12天。患者于2018年11月7日晚吃羊肉火锅饮酒,饭后吃冷饮1杯,1小时后,脘腹痞闷不适,不自主呃逆,气促而短,持续不停,昼夜不止。经口服中、西药及肌注地西泮等镇静催眠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无效。
检查:痛苦表情,呃声不断,胸胁脘腹隐痛,夜不能寐,倦怠乏力。舌黯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饮食不节,肝胃失和,气机逆乱,胃火上逆。
诊断:中医诊断:呃逆;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则:健脾理气,调和肝胃,清热降逆,通腑止呃。
治疗:取穴:期门,章门,梁门,箕门。手法:阴中隐阳手法[9],箕门赤凤迎源手法[9],使针感向上感传。留针15分钟后,呃逆停止。次日复针1次。病症痊愈。
   结 语
   简述腧穴命名的含义;论述二十二门穴的穴名释义、主治病证;阐述廿二门穴的临床应用;探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1-5.
[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1,44,78,212.
[4]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308.
[5] 陈璧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
[6] 张晟星,戚淦.经穴释义汇解.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94.
[7]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5.
[8] 杨甲三.针灸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13..
[9] 管遵惠.管氏针灸经验集(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4-58,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文教函[2019]62号)
通讯作者:管遵惠, 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25号 昆明市中医医院,邮编:650011,     E-mai l:km6gzh@163.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