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石道铭
[导读]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地质灾害频发,其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重视。

        贵州省兴仁市自然资源局  贵州兴仁  5623000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地质灾害频发,其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重视。地质灾害的发生地通常为隐蔽性较强的新增隐患点,少有调查确认的隐患点和已知灾害点发生灾情。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识别隐患防范于未然才是重中之重,应当转变传统的调查思路,以受危害的对象为调查目标,尽最大可能识别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针对不同类型制定对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优化举措
        引言
        调查研究发现,当下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比较高,而且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因此必须对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够真正地推进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
        一、城市地质灾害概述
        城市地质灾害是按照区域划分得到的结果,也具备一般地质灾害的特点,因此其秉承了地质灾害研究的特点与问题。城市地质灾害治理既属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亦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但是,当前的防治研究仍然处于分析性思维阶段,缺乏从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角度出发,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顶层理论设计工作。虽然部分城市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完善设定目标理念且运用新技术进行监测预警,但仍与综合治理的内在涵义相差甚远。当前学者主要从城市地质灾害的特征、类型、预防、治理措施等理论角度展开思考,普遍理解的城市地质灾害具体类型有: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缝等,但是,是否包含地下水污染、城市洪水、垃圾堆积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由于城市建筑本身的重力和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地下建筑物和设施,再加上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承担者,其人口密集和生命线系统的分布无处不在,因此一旦受灾,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大大高于农村地区。根据现有公开研究资料,国内外皆疏于开展专项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城市是人口、财富、建筑和设施的集中区域,因此城市的地质灾害要比乡村所造成的损害严重得多。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及资源条件研究城市地质灾害治理,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此,需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理论及模式,统筹协调经济建设、民生安全、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努力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构造完整的城市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即“风险评价、治理规划、预警监测、工程整治及效果评价”。
        二、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类型
        (一)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出现在山区沟谷当中,水源激发是导致泥石流出现的主要因素,包括了冰雪融水和暴雨等等。泥石流当中含有较多的石块和泥砂等,其作为一种液体和固体的混合颗粒流具有较高的浓度和流动性。在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开挖现象,而且在采矿、弃渣、弃土和弃石方面未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工程措施,导致在恶劣天气中发生泥石流灾害。此外,对于森林植被的滥砍乱恳,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进而引发泥石流。泥石流灾害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连续降雨和暴雨是导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尤其是在特大暴雨集中降雨季节,其发生几率明显上升。洪水、暴雨和地震的活动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泥石流的发生周期产生影响。相较于洪水而言,由于泥石流当中含有较多的固体颗粒物,因此其破坏力也相对较强,能够使人们的房屋在瞬间被吞噬,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崩塌
        崩塌是环境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软弱的地表结构发生了下塌情况。崩塌主要是由于重力或外力的影响导致岩土体从母体中脱离,从而造成滚动堆积以及崩落等。一般发生在采矿的采空区,建筑弃土场等,平原和丘陵地区很少出现崩塌现象,规模相对较小,而山区崩塌泥石流的灾害比较多。
        (三)滑坡
        斜坡中的岩体或者土体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沿着软弱带和软弱面出现顺坡向下滑的现象,这就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其影响因素包括了地震、河流冲刷、人工切坡、采空区和地下水活动等等。此外,劈山放炮、坡脚开挖、蓄水排水、乱砍滥伐、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击以及降雨、融雪等,也会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在江河湖以及水库、沟的岸坡地带,最容易发生滑坡现象,当峡谷的地形高差较大时,也会诱发滑坡灾害。除此之外,在易滑岩、土分布区、断裂带和地震带等地质构造带、公路与建筑物边坡以及强降雨地区等,滑坡发生的频率也较高。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在地面变形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地表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导致地面向下陷落,塌陷坑形成于地面当中。尤其是随着地上矿产资源数量的逐渐减少,更加倾向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这是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对于地下水的大量抽取和表面岩溶活动等,也会引起地面塌陷等现象的发生。在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是发生地面塌陷频率较高的区域。此外,沿可溶岩中断裂带和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松散覆盖层的粘性土层、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水位较浅的低洼地带以及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等,也会常常出现地面塌陷问题。
        三、专业技术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一)泥石流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1)大量降雨;(2)大量碎屑物质(物源);(3)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按流域形态可以分为:(1)标准型泥石流: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分析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大量降雨、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导致的泥石流基本无法改变或代价过大,可以防控的是大量碎屑物质。大量碎屑物质来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人为的是可以防止的;自然的可分为沉积物、(残)坡积物和滑坡、崩塌导致的碎屑物质。根据流域形态划分的3种泥石流类型可归为两大类,即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相对而言,沟谷型泥石流易于防治,识别相对容易,这种易发泥石流沟谷具有反复发灾的特性,治理的关键是控制物源。山坡型泥石流防治困难,主要是识别困难,物源多是滑坡或崩塌提供。这类泥石流防治重点是调查识别,防治主要是对滑坡、崩塌的防治。
        (二)崩塌的防治
        采用标本兼治的理念实施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实践中应该明确工作主次内容,工程措施应该有效融合生物措施,以增强综合治理的实效性。同时,在对危岩进行治理的同时,需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崩塌防治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对危岩失稳诱发因素的合理控制。少数不稳定的岩土体对于斜坡整体稳定性不会产生影响,而且也不会给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崩塌防治中并非只是针对崩塌落石发生情况的预防,而是应该对其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主动防护措施应用于防止崩塌的发生,而被动防护措施则应用于避免造成灾害的发生。需要加强对当地崩塌历史情况、潜在特征、场地状况、风险等级、防治工程成本和地形地貌的深入分析与对比,以确保防治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主动防护中可以采取削坡、支挡墙加固、锚固、主动防护网和护面墙加固等措施;在被动防护当中,可以采用拦截、引导和避让等措施,包括了SNS被动系统、落石沟槽、棚洞和隧道措施等等。
        (三)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滑坡作为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遍的地质灾害种类,相对于其他各种类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更高,同时其危害性、破坏力也相对较低,只要通过合理科学的预防工作,将其发生的频率降低。具体而言,在进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选用物理防治方法,构建部分结构稳定、可靠的支护设备,或者相应的排水设备,有效防止由于自然气候灾害引起的滑坡现象。在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且该地区人员、房屋相对密集,需要进一步提升支护工作的水平,科学选取岩土工程施工地点,在施工以前进行严格、精准的地质勘探工作,防止在地下水丰富、河边等地区进行施工。



        (四)地面塌陷的防治
        为了有效预防地面塌陷问题的出现,应该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进行严格控制。应该根据当地地下水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防止地下水或其他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引起的塌陷事故。对地面沉降点的地下水位降深进行控制,以多井抽水过程为依据,按干扰井群抽水计算,对地面沉降点地下水位降深进行合理预测。当地面中存在塌陷隐患时,应该采用定期监测的方式对地面沉降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沉降的趋势,对危险区进行有效划分。当地面塌陷较为严重时,应该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对人们的居住安全造成威胁。注浆法在加固处理中较为常见,能够将水泥浆注入到地基当中,促进其承载力的增强,通常情况下应该确保加固深度在8m左右。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加强对地面塌陷的观测,以了解其发展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对策。
        四、全面加强和防治环境地质灾害的措施分析
        (一)构建地质灾害预防治理体系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建立相应的防治标准和计划;高水平、全方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和监督管理责任;逐渐提升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使全体人民、各级各部门充分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有效提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领导人员依章、依法强化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层次完善相关的条例和法规,对法律法规中尚未健全的地方进行适当补充;将相关管理条例、法规作为地质防治工作进行中的最权威依据,严格遵守、履行其中内容,将每一处细节有效落实。
        (二)大力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集中力量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及培训,以各城镇为中心,向乡镇、村庄及其他基层单位辐射,适时开展“环境日”、“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国家土地日”等活动,切实提高各级部门及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及法律意识,促进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达到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此外,市级或县级应做到每年举办针对各级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培训,确保每位基层工作人员熟知地质灾害发生及应急避灾的基本常识。
        (三)提高全民防治意识
        需对环境地质灾害的危害、发生的特征等进行宣传,确保人们知晓环境地质灾害有关知识,一旦发生环境地质灾害,可进行自救。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前的一些征兆,可将损失降到最低。地方政府和责任部门应当通过广播、电视、官方微博等形式,向当地居民定期进行环境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主要指导人们了解灾害发生的有关应急措施,并且对地质灾害进行预估及判断。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环境地质灾害,大大降低其所产生的危害。
        (四)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相关部门要在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安装好监测预警设施,实时记录地质变化的数据信息,并开展专业化的信息分析,了解其中有可能存在的危险要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确定地质灾害检测标准,做好设施设备的购置与安装利用工作。另外,还要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抗险救灾赢得更多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五)提高工程治理及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意识
        对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统筹治理;对认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相关部门对责任主体单位进行监管,并督促其严格治理。严格处罚环境破坏群体和个人或无故增加其建筑物体负载的责任单位。此外密切关注地质环境动态并对其进行监测,启用专业人员针对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检查。对于矿产资源开采方面,各级政府要提高监管意识,督促矿产开采单位制定必要的防灾减灾方案及整治措施,并监督其落实到位,此外,各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加大力度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在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也应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应用先进技术能提高防治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卫星云图、遥感、雷达等技术对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数据进行全面实时监测。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及时了解自然环境的现状,一旦存在危险隐患,要及时进行救援。也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灾后救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救援的效率,而且也能更好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总之,不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
        (七)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一般而言,在进行工程建设前,都会注意对工程用地展开有效检测,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尽可能规避其中的风险。做好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就是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而在地质环境的安全建设环节,要对工程性质与用地形态进行把握。同时,分析地质成分和结构,评估其是否存在如造成地质灾害的风险因素。基于此,必须正确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秉持绿色发展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工程用地的实际地质信息进行把握,全面评价安全环境,以便对用地区域之内的地质环境进行科学化利用;做好对建设工程当中各层次安全性的评价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进一步增加了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并由此引发了诸多地质灾害问题。地质灾害事件的出现,不仅会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秩序。在地质灾害的防治环节,对地质环境进行合理化利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够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获得实效性进展,强化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效果。具体来说,在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时,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工作,以便结合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灾害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威.地质灾害项目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成因与防治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18):159-160.
        [2]林养钦.测绘新技术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08):265+267.
        [3]梁龙.几种常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有色金属设计,2019,46(02):100-102.
        [4]张小木.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24):150-151.
        [5]刘淑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规划研究述评[J].科技与企业,2015(21):121.
        [6]刘宇.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7]贺传奇,刘小兰,钟超.概述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5):216.
        [8]郭勇.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方案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9):239-240.
        作者简介:
        石道铭(出生1979年9月),男,汉族,贵州省兴仁人,本科学历,现供职单位为兴仁市自然资源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管理与技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