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晨阳 赵小芳
河北经贸大学
现阶段,我国针对不同地区的滨河绿道雨洪管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构建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从而提高整个海绵城市滨河绿道的景观全局。针对一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主要是包括从雨水的源头生产,再到雨水的流经途径到最终各个城市末端的收纳水体过程进行的系统化设计,通过这样层层管理和层层把控进而实现各城市滨河绿道的雨水高效管控。本文将以石家庄滨河绿道景观设计为出发点,对雨水径流的源头,中途和末端进行全局掌控。同时,以绿色开发理念为整个雨洪管控的基本目标,因地制宜的进行水资源环境友好化管理。在整个设施的改造以及维修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互动体验式景观,从而提高公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也起到一个科普示范的作用。
一、集水景观设计——源头控制
首先,针对集水景观的设计,我们必须要从雨水的源头来进行全面的掌控。雨水的源头控制,是整个集水景观设计开发策略的核心所在。同时,源头的控制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续的相关工作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我们必须从源头上高效的控制雨水的径流量,推迟其雨水径流的传输的时间。同时,在源头处理一些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而水基础设施设计也是整个滨河绿道雨洪掌控的关键程序之一。所以在进行石家庄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源头可以设计一些缓冲带或雨水塘,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由于源头的径流污染负荷,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真正意义上实现水资源的环境友好化管理。
1.营造多种绿地景观
在进行滨河绿道雨洪管控系统的主要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要依照石家庄地区不同滨河绿道的特点来设计,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实现雨水径流源头消纳滞蓄的目的,共同营造多种绿地景观,真正意义上实现雨洪掌控的关键任务。
1)首先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天然绿地,我们应做好保护措施,其次对于基础薄弱的地区尽可能的打造多种形式的人工绿地。
2)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下凹式绿地,比如植草沟、雨水塘等形式,在源头对雨水进行一个很好的处理。
3)通过“填—挖技术”从地形的角度处理打造一种新型的绿地景观。
4)我们主要通过生物滞留来设置源头的消纳措施,并以这种措施来缓解滞蓄雨水径流的问题。
2.地面采用透水铺装
目前很多地方采用硬质铺装的处理手法,但是它阻碍雨水自由下渗的过程。如果在石家庄滨河景观带采用透水铺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径流量和增加雨水的下渗。同时,也可将滞留水中的一些污染物进行过滤,避免造成拥堵现象,使一些雨水很好的补充地下水。这种透水铺装针对一些硬化的地面十分有效。
二、输水景观设计——中途传输
对于输水景观设计,其中中途传输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这种中途传输具体指的是通过中途的输水景观将源头消滞剩余的雨水在中途传输的过程中进行分解处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雨水可视化、趣味化以及资源化的利用。
1.改进传统排水设施,滞蓄净化雨水径流
城市滨河绿道中如何对排水的设施进行改进也是目前的挑战之一。而传统的地面的雨水主要通过地下管道来运输到城市的各个城市个各个排水管网中,最终流入江河湖海。通过改进传统的排水设施,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雨洪管理系统的排放方式。
它可以实现雨水在整个传输的过程中的可视化,同时实现雨水在传输过程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消减和净化。针对石家庄地区滨河绿道雨洪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布置连续的植草浅沟,生态沟渠等生态系统在一些道路以及广场沿线。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缓由于雨水的径流流速过快而造成的路面积水以及雨水难以渗透等相关问题。对此,我们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不同梯级式的堰坝雨水景观设计,在根本上对城市的传统排水装置进行调整。
2.改变地表水文活动,延长雨水传输时间
对于石家庄地区滨河绿道雨洪管理系统的中途传输阶段,我们通过改变地表水的水文活动来延长雨水在整个地表中的传输时间,进而实现统一的雨水资源化管理。
三、汇水景观设计——末端调蓄
末端调蓄指的是雨水径流通过整个城市的雨洪管控系统从源头控制再到具体传输调蓄阶段,最后在进入江、河、湖之前进一步净化和收纳的过程。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雨水进入收纳水体的水质和水量。城市中滨河绿道中的河网水系,是整个城市收纳水体的核心关键所在,是整个雨水径流自然排放的主要通道之一。所以对此末端调蓄也成为了收纳雨水的重点工作。同时对于我们来说也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1.建造生态湿塘
城市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建造一些生态湿塘来实现对雨洪的调蓄以及雨污水净化。湿塘水体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一些河流水系或者降雨。湿塘还能够依据自身所在的基地情况、多功能绿地的生态空间营造一个开阔、休闲的休息空间。也可以为城市的绿地景观做出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针对一些暴雨时节,我们可以通过建造生态湿塘来调节水体的调蓄功能,同时也可以营造一种自然生态的雨水景观,进而实现更多种的功能和效益。并且这种生态湿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洪涝的灾害,具有一定的防洪作用。而且降雨通过湿塘的滞蓄和净化作用,可以将雨水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清洁,进而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合理化利用,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生态的基本原则。
2.营造雨水湿地
对于一些大城市来说,降雨已经成为抗洪抗涝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对一些城市来说,营造雨水湿地成为一种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雨洪问题。它主要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再通过各方面的协调来达到天然湿地的功能。雨水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水系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修复。利用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功能对洪涝有效调蓄,进而使整个雨水的净流量降到最低。同时通过雨水湿地这种生态系统还可以在一些地区形成一种雨水景观。将雨水湿地和生态池塘共同建造,对雨水实现共同调节的相关作用。雨水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利用水中的动植物的吸附净化作用,对整体的水质进行有效的修复和调整。进而实现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效益。所以,我们在对城市一些湿地系统进行具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当地的水文特征和地理条件对雨水湿地进行分区生物多样性配置,这样才可以在短时间内,真正意义上实现雨洪管理的末端调蓄功能。
3.建造生态浮岛
建造生态浮岛也是目前针对雨洪管理末端调蓄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生态浮岛具体指的是通过一种生物工程的技术,在一定的雨水范围内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通过栽培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观赏性较强的水生,陆生以及湿生不同的植物进行合理化的利用,通过这些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于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过滤和修复。同时也可以通过建造生态浮岛,有效的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并且能够净化水质。共同提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真正意义上促进雨水以及河流的生态修复。共同为一些城市的雨洪管理末端调蓄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年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SQ1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