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分析 李静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李静
[导读]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身份证号码:13012519891016XXXX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之下,做好相关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园林建设中做好相关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植物保护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各个城市中绿色园林已经得到普及。在城市园林运营过程中,很多绿色园林植物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园林养护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病虫害、枯死、种类杂乱等现象,不仅阻碍了园林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对游客的正常游览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在园林设计管理过程中要合理配置植物,坚持树种多样化,提升植物免疫力,进一步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
        1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意义
        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不少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也使得城市环境出现严重恶化,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城市园林建设至关重要,它的存在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更能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给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将城市园林看作是一个生态圈,有效改善园林生态环境,离不开合理的城市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保护。
        2加强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对策
        2.1园林工程结构设计中需关注栽种的苗木本地化、乡情化
        使用本地型的植物幼苗是说在选种植物品种及秧苗时,要力所能及地在本地区域选育及培植。需最大限度的降低长距离倒运植物苗圃的规模,严密限制隔远区域、隔出生地域挖掘移栽原生植物种苗,目前特别要最大限度降低大树移植进城、南秧北栽。在本地域采集的种苗或培植的苗圃,其已经在本地产生相当的土质耐性、抗病性培养,在培育或种植之后,可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本地的土壤特性及生长环境,对各类病害的侵袭显示出极强的抑制功能。
        2.2依照不同树种的相异生态特点,详细的对各类树种配置展开规划
        设计师在对园林工程进行绿化工作的设计时,须紧密关注本地的自然气象条件、土质特性及土壤结构等客观环境因素,尽力防止不适应的环境条件带给所育植物的各种侵害。(1)气候状况。在实施城市园林结构的设计环节时,我们必须依照本地的自然条件恰当的选取适合进行栽植的多类植物。比如我国东部某些海滨城市的气候状况应当归为暖温区中湿度的短时季风性且兼备海域性质的气候,普通的优质落叶种苗中,其落叶型灌木涵盖国槐型、龙爪槐型等树种;其灌木型种类的树苗包括连翘型、紫薇型等树苗,而其园林区域内的草皮植被即绝大部分是栽种寒冷季节类型的草皮植被为主。(2)土壤结构。我国资源辽阔,土地肥沃,其中本国境内所分布着的土壤类型包括砖红型土壤、赤红色土壤、棕色型土壤等几十个土壤类别且广泛的分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黄土高原区域。我们应当依照所栽种区域土质层中的酸碱性程度恰当地选取所栽培种苗。
        2.3园林种植方案中的植物配置
        一个完美的园林工程种植方案,不但要结构设计恰当,防止偏离于现实需要,又应完全遵从于植物之间相利、相损的关联关系,依从生物之间共存、依赖、争夺养分的辩证规律与生存法则,防止人为性的引发植物体内病害同存的自然条件。某些植物苗木为了最大限度掠夺生长空间,其有自身体内滋生并喷发出对周围植物可产生杀伤效力的毒性物质,通常把这种功能发挥过程叫做相克作用。有一部分树木因为存在着习性互为弥补的功能,其肌体内所分泌出的多类物质彼此之间是存在着互为利用的关系,友好相处、共同促进,这种生物间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相生。

所以各类树木品种之间,植物和生态氛围之间都深刻地蕴含着既紧密联系,又互相牵扯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进行园林工程的设计工作中,须恰当运用各类树木种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实施植物品种匹配设计的周密谋划,防止把具有相克关系树种匹配在一起,人工性的引发植物病害同生的生态基础;而且需有效运用生物种群之间互相促进的有利条件,最大限度配置彼此之间处于相生关系的树木品种,从而强化生物品种之间的友好同生及互促互益功能,充分抑制各类植物病害的产生。
        2.4园林植物栽植布局要合理
        园林内植物栽培密度过高是引发植物病害产生的一项直接原因,实施园林种植结构设计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此项内容。现阶段,在众多城市的园林风景区域中非常地重视模纹状色块型栽植方式,对于增进园林绿化品质及艺术美学价值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为达到速见成效的目的,而过分地把栽培密度加大,那样不但过度消耗了大批的生物苗木,并且还有悖于自然发展规律。此外,许多园林设计中大规模地采用植物组团模式,这对于提高绿化质量和艺术造型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手法,但是为了“立竿见影”而盲目将栽植株距加密,不仅浪费苗木,而且植物生长空间拥挤狭窄,植株生长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极易滋生病虫害,缩短植物更新期。所以,在园林植物栽植布局中一定要合理。
        2.5坚持品种多样化,生态系统稳定增强植物免疫力
        在坚持物种本地化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品种多样化。品种多样化是指选择植物时应尽量多选用一些物种,同时要兼顾各种植物类型。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品种多样化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从而实现植物群体的健康成长。
        2.6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化
        促进生态系统更加稳定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是园林植物设计的关键,同时还应当使植物的种类配置更加多样化,将不同植物之间的交互性得到充分释放。在满足园林观赏性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种植更多的植物品种,使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不能仅仅寻求一时的个人需求,而不合理地设计和配置植物,这样不仅难以发挥植物的持久性和观赏效果,对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2.7人工保护以及外科手术
        人工保护是指通过病虫害出现的特征以及规律,采用直接消灭害虫、病虫或损害病虫居住环境,并定期对出现伤害的树体采取人工治疗和修复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是:病斑的刮治并涂抹杀菌剂,利用松软的毛刷对枝干进行处理,人工自捕捉毒害虫,对树洞进行填补或者修复,清洁好伤口。
        2.8物理以及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可以利用热处理、红外线处理等方式避免植物病虫出现;化学防治中农药的效果最显著。在绿化植物的保护和养护中,将物理和化学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再结合不同病虫害的生长阶段以及习性等进行消灭。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利用无毒或者低毒的化学药物,定期变换药物类型以及更新配备,完善施药技术,把喷雾形式转化为涂抹形式,提升化学农药的使用水平。
        结束语
        为了发挥园林植物的各方面优势,在园林设计时,必须充分尊重生态性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形成相互性的生态群落,使其生态性更加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泉.园林植物病虫害冬季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4(22):26.
        [2]聂淑英.城市植物保护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4(19):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