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委党校 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常熟作为获得全球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6个中国城市之一,在湿地建设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从常熟湿地公园建设的概况着手,分析了常熟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出了加大湿地全域规划管理力度、加大湿地文化提升宣传力度、加大技术人才资金保障力度、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常熟;湿地公园;思考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这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考察中,他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开发要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常熟在湿地建设、湿地保护、湿地宣传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本文也将对常熟湿地公园建设状况进行相应的研究,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常熟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一)湿地规划尚不到位
1.没有统筹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虽然常熟4个湿地公园均有自身的发展规划,如《江苏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5-2020)》《常熟南湖湿地中心区规划设计》《江苏常熟董浜泥仓溇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但还缺少立足全市层面,根据不同湿地公园建设要求、发展定位而量身打造的兼顾全局、联动发展、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2.没有统筹好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积极进行退化湿地恢复治理,但在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周边区域企业较多、选址不当等情况,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并未完全兼顾好两者的关系。
3.没有统筹好保护与管理的关系。目前参与进行湿地资源管理的部门包括林业、环保、农业、渔业、水利、航运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这势必不利于湿地的管理和保护,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管理权属如何界定是摆在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同质化现象明显
1.湿地宣教作用发挥不够。常熟湿地公园在建设培育过程中,多措并举,成效良好,但湿地宣教活动不够鲜活、亮眼,未完全突出地方特色、区域特色,且宣传范围较窄,仅停留在一些中小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身上,宣教覆盖面及成效还有待进提升。
2.湿地公园文化挖掘不够。常熟对于湿地文化的挖掘还停留在表面,未真正深入其中挖细挖实,对于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更多地展现了生态保护和生态观光的功能,但真正对江南水乡的水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甚至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剖析、运用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处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苏常地区,湿地文化稍显单薄,在拉动旅游市场,提升常熟知名力、影响力方面作用有限。
(三)保障力量相对欠缺
1.科研监测水平不足。目前,湿地区域虽然配备了部分科研监测设备,也经过了多年努力,积攒了不少的经验,但由于科研监测水平不足、监测频次及内容较少,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比对,也就难以提升对湿地公园的监测能力和指导水平。
2.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常熟湿地主要依托于常熟市农业委员会的林业站管理,而对于常熟推进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小镇、湿地乡村(社区)及其他形式的湿地运行模式,存在着工作人员牵扯精力较多、现有知识技能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无法较好地满足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和差异化培育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湿地公园的有序开发和长远发展。
3.资金保障相对不足。培育湿地公园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方式,而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这其中需要投入可观的技术、人才及资金,说到底,就是需要足够的财政保障,以便配备更好的监测设备、人才力量乃至水陆植物等,进而为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湿地生态系统还不完善
1.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湿地公园周边常常伴有一些工业企业,企业产生的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农业用水对周边水质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2.水产养殖问题。在湿地区域内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水产养殖区,这些区域由于较长时间的鱼虾蟹养殖,破坏了水质和底泥的正常指标,以及难以管制的偷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从而也就影响了周边区域内湿地公园的整体水质。
3.植物种养问题。一些湿地公园在植物种养方面,考虑得不够成熟,对江南水乡地区的土壤特性及需求把握得不够到位,对湿地植物的品种、数量方面把握得不够精准,对于如何打造一个美观、适宜的湿地生态系统还欠缺全面考虑。
二、常熟湿地公园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一)加大湿地全域规划管理力度
1.加强湿地规划布局。对于当前湿地公园发展现状,要立足全市层面,根据湿地公园的不同属性及特点,把准定位,持续推进,做好中长期规划和布局,出台常熟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形成各具特色、区域联动、点线面相结合的湿地公园发展蓝图。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可结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学院等平台,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元素融入到湿地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各项活动中,提升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要从城市湿地公园的要求出发,进一步优化城市湿地公园风貌,提升城市湿地公园品质。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优势,增加培训、养老等项目,拓宽延伸湿地公园的作用和能级,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推动城市发展。南湖省级湿地公园可结合“原生态湿地,原真性乡野”的发展理念,在保持自然原貌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快湿地植被恢复,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充分运用好红梅园、海棠园、百果园等园区,合理配置腐食性、草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积极打造水质清澈、鱼跃蛙鸣、鸟语花香的水上生态乐园。泥仓溇省级湿地公园可围绕原住民、原生态、原文化的“三原”保护战略,挖掘江南传统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有效的展览、展示、宣传,同时结合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湿地优势,培育种植健康有机食品,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的高层次农业发展之路。
2.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多方分析、科学选址,尽量避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区域,从源头上避免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因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影响而带来的生态污染等问题。从全市范围来看,要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山青水绿的湿地之城,必须要以极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来推进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府对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力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支持。
3.明确湿地管理职能。湿地保护和管理是摆在众多部门及地方面前的一项重要工程,需要互相协同、多方配合。而对于多头管理、交叉管理、职责界定不明等问题,也需要各方研究、探索更适合当下湿地发展的管理、保护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细则,根据各自职责、定位,明责、定责、考责、问责,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跨地区、跨行业问题,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湿地管理与保护。
(二)加大湿地文化提升宣传力度
1.优化湿地宣传教育活动。打造湿地科普宣传阵地,以湿地公园为载体,提升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南湖省级湿地公园、泥仓溇省级湿地公园科普展馆宣教能力,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实物展示、展板展览、视频3D、音乐展播等形式向游客全方位展示湿地面貌、湿地功能、湿地文化,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保护湿地。与此同时,开展全民湿地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及展播湿地宣传片的方式,不断拓宽宣传渠道,重点宣传湿地保护的法规政策、生态知识、做法经验及常熟成绩,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湿地建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2.打造湿地文化旅游品牌。优质的旅游,一定是能给游客带来思想上的冲击、精神上的愉悦、感官上的享受,是融合了地方特色、人文底蕴、优质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之旅,而要发展深度旅游全域旅游,必须要深入挖掘湿地文化,将当地人文、气候、风土人情等巧妙融入湿地文化中,搭建一个保护生态、宣传地方、传承文化的优质旅游平台,大力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打造以研学游为基础的湿地科普宣教体验游,推出以康养游为基点的休闲文旅度假游,不断增强湿地旅游元素的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加大技术人才资金保障力度
1.提供政府科研技术支持。科研监测水平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监测设备和监测能力有待提高改善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下拨相应的资金,支持改进湿地监测设备,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不断提高监测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精准性,大力推进智慧湿地、智慧生态、智慧常熟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外聘内培的方式,不断培养湿地监测专业人才,进而根据湿地监测情况开展全面精准的分析和指导,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2.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湿地建设和发展需要,广纳人才,把人才作为推进湿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大力招揽优秀人才,努力构建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同时,对于现有在职人员,开展多渠道、多样化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考核机制,给予适当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此外,进一步完善湿地志愿者制度,根据志愿者的不同特长,全面把握,分类管理,科学安排,充分发挥他们在布局规划、湿地监测、景观设计、科普宣教、文旅创意等方面的优势,为全市湿地公园乃至湿地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拓宽资金多元融资渠道。在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相关部门计划及湿地公园规划,采取财政补贴、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重点项目、长远建设规划等方面投入相应的资金,更好保护湿地资源,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此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呼吁金融机构及私营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投资参与湿地保护,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如通过发展旅游增加就业促进消费,将湿地公园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四)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1.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将湿地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水污染防治,从严落实河(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和企业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体系,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企业的优化提升,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管理,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为湿地公园建设创设优质的水域环境。
2.进行退塘还湿工程。对于湿地区域内的水产养殖塘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存在一定生态隐患和影响湿地发展布局的水产养殖塘进行退塘还湿工程,由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布局科学、合理、长远的湿地发展蓝图做出相应调整、修复,从而带动和优化湿地公园的整体发展。
3.科学种养湿地植物。在保持湿地原貌的基础上,根据湿地属性,种植适宜生长且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进一步涵养湿地景观,结合当地气候、水土、人文环境特质,打造别具一格、内涵丰富、赏心悦目的湿地美景,构建保护水土、自然原真、天人合一的湿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