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000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智能建筑上的设计与应用一般体现在相对宏观的建筑管理工作中,强大的信息技术与互联效应,不仅能够让普通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等呈现出优越的外观,更能够让它们的价值与效用得到更加精准的分析与更加深入的挖掘。人们之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中不断钻研,是为了能够使社会生产与生活实现高效能、集约型与人性化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也将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升级。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建筑业也逐步迈入新台阶,建筑产品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现阶段的智能建筑却存在着“硬件强、软件弱”等不足。随着人们对智能建筑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高科技硬件在智能建筑中运用,使得智能建筑的数据采集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日益提高。因此,可以说高端科技是推进智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现阶段的智能建筑来看,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系统集成技术的缺失,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则能够很好的攻克上述难题,为智能建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
1.1物联网技术概述
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在飞速发展,这样的趋势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其含义为借助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设施设备,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有效的将物体和网络连接,通过网络全方面的对物体进行管理。物联网技术是全世界的科技水平飞速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产品,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被许多国家例入到发展计划之中。国内的物联网技术,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导致技术还有待提升。对于国内的建筑行业尤其要注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应加强对该技术内涵以及重要性的了解,掌握该技术的发展动态,力求在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促成社会的整体化进步。物联网技术主要包含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其中,RFID技术即非直接接触形式的自动识别,原理为利用射频信号识别相关对象,进一步获得有关信息及数据。无线传感器技术可以将分布在全球范围的不同物体上的传感器构建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智能技术通过把物体放置在智能技术体系中来提高该物体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不同用户的沟通有效性。纳米技术的研究范畴为物体的0.1nm-100nm内,关系到诸多学科,具体包含纳米体系内的化学、物理、材料学以及加工学等,促进了物质的微型化管理控制。
1.2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由传统建筑演变而来,其宗旨在于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打造便捷的、安全的、舒适的建筑功能环境,进而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全球学者关注,体现出了国际性的发展趋势。国际上首个智能建筑起源于美国,为1984年建造的CityPlace。国内智能建筑起源于发达的沿海城市,首个智能建筑设计国家标准颁布于2000年。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建筑的规模以及运用范围也在不断壮大,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方向
2.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能源管理
在时代飞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能源危机问题亟待解决。在建筑行业中,节能降耗统计监测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构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建筑中水、电、气等能源的耗费量,进一步方便了物业部门的管理,同时也为政府部门采取相关节能措施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参考。
2.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设备管理
现代智能建筑中往往会配置大量的高科技设备,比方说中央空调、给排水以及供电智能化系统等。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构建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通过摄像的方式实时监控各类设备的运转情况,并收集设备的运转参数,为设备维护部门开展保养及维修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另外,设备监控系统还可以记录设备维修次数,并及时发送设备维修信号。
2.3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建筑的节能降耗目标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旋律之一,一方面,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下,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问题逐渐尖锐,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这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步与节能降耗接轨。另一方面,技术互联的良好态势使得人们有能力去用更少的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换来更高的产出,没有人和企业会拒绝能够帮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与技术。以环保领域为代表,污染检测终端能够对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实时监控,包括噪声、颗粒物等等也能纳入监测范畴。这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它能够在消耗少量人工成本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污染检测,以便及时的对企业设施设备以及生产计划进行调整,避免生态风险。
2.4防盗管理
在物联网技术监管模式下的智能型建筑群具备更全面的防盗管理系统,在该监管模式下,需要每位业主办理身份识别卡,通过识别卡信息,当业主进入建筑物时,监控设备能够正确识别业主身份,并打开放行大门,而当未配置身份信息识别卡人员进入建筑物时,如果没有携带身份信息卡,那么需要在安保处登记或得到安保人员确认正式身份后才能够进入建筑物内。对于非业主人员进入建筑物内时,如果监控到其身份不符合登记信息后,那么便会识别其容貌并上传至存储设备中进行存储,以便随时对其进行监控。这样便能够有效防止陌生人员进入建筑物内,从而达到有效防盗的目的。
2.5灾难防控管理
通过采取将光纤光栅传感器设置在建筑物电器系统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监控电力设备的工作状态,还能够预防电器设备异常产生的火灾现象。同理,物联网技术也能够使用在煤气泄漏、水管爆裂等方面监控上,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的产生,保障建筑物内人员安全。假设实际产生了煤气泄漏等危险现象,自动报警设备就会接收到感应并及时给出报警信息,通过物联网网络中心将危险信号传递给相关监管人员,以便于监管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撤离建筑物内人群,从而有效防止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2.6绿色低碳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绿色、环保口号已经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强音。因此,作为现代化城市标志的建筑物也开始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之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建筑物势必是朝着绿色生态、智能型方向发展,而在智能型建筑物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让资源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最终让建筑物成为绿色生态社会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语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智能建筑取得了一定的进度,对于推动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融合,使得智能建筑更加安全、环保、便捷,并为使用者带来了更佳的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智能建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未来,设计师应该不断挖掘智能建筑的新需求、探究物联网技术的新方向,最终实现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柴国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6):33+39.
[2]田浩实.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住宅)设计方法研究[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9,13(2):58-60.
[3]黄宏聪,齐鹏飞,郑青松.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架构设计[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2):89-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