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112219880207XXXX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装配式建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装配式建筑项目陆续落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一新型建造方式的政策导向、技术发展、质量监管、管理创新以及成本效益。本文针对发展装配式建筑服务,打造内转工业化产业链,提出下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质量;工业化产业链
引言
全球建筑工业化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已有较长时间发展,我国从正式出台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以来,实践了较多案例,对各种产品、工艺及理念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经验,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但对于目前所处阶段及行业工业化情况理解各异,对最终发展目标的认识也非完全一致,因此本文试图从产业链全过程的工业化现状及最终方向进行分析,理清路径,坚定方向,为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建筑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因和传统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并不具备明显的开发优势,从而导致发展缓慢﹒为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考虑到阻碍其发展的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和外部发展动力欠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①我国国内市场装配式建筑外在发展动力不足。国内市场发展动力按照来源,可以划分为2个层面,利益层面和竞争层面,利益是市场正常运作的主要源动力,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需要以利益为根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就会不断产生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在建筑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因和传统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并不具备明显的开发优势,从而导致发展缓慢,为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考虑到阻碍其发展的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和外部发展动力欠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我国国内市场装配式建筑外在发展动力不足。国内市场发展动力按照来源,可以划分为2个层面,利益层面和竞争层面。利益是市场正常运作的主要源动力,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需要以利益为根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就会不断产生竞争﹒和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成本上,竞争力不足﹒如果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整体的竞争能力,使自身企业不能优化,无法在长期的竞争模式下立足,则面临着淘汰的危险。②装配式建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有可持续、节能的特点,然而它的价格过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利益和竞争层面进行考虑,现阶段,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由于装配式建筑造价成本过高,也就意味着其在销售过程中的价格也将偏高,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青睐于售价低的建筑。在利益驱动的原则下,开发商在进行装配式建筑开发时无法注入新动力,只会选择非装配式开发的模式,这就严重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③装配式建筑市场机制欠缺。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本身发展的动力不足,促进市场发展的机制也欠缺,这些都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综上,为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推动装配式建筑不断发展。为促进其发展就需要根据建筑物发展的模型特点,调整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对各类补偿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完善补偿机制,在最大范围内激发开发商对装配式建筑的热情和积极性。
2发展装配式建筑服务 打造内转工业化产业链
2.1质量品质进一步提升
装配式建造方式具有质量稳定、品质均好的特点,工厂生产便于推广使用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门窗洞口尺寸误差大、窗口渗漏、墙面不平整、外墙保温层和饰面砖开裂脱落等质量通病问题。如某假日风景项目的装配式建筑使用了预制构件窗框预埋等技术,将外墙窗在工厂连同混凝土一次性成型,解决了窗台渗水的问题,目前已投入使用8年,未发生渗水现象。采用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预制的装配式建筑,可有效解决保温层和饰面砖开裂脱落等问题,实现结构、保温同寿命。装配化装修带动了建筑成品质量品质提升。如北京市采用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化装修的公租房项目,装修质量通病相比传统装修项目明显减少,室内维保报修率下降了70%。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问题。一是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如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推行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专家评审、施工图审查、构件驻厂监理、构件质量追溯、灌浆全程录像、质量随机检查等一系列措施;二是提高设计、生产、施工能力水平,推行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一体化,提升企业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的管控能力;三是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如一些企业要求灌浆、吊装等关键岗位持证上岗。
2.2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所谓的“一体化设计”是不是意味着将建筑、结构、机电、内装所涉及的内容在纯粹物理意义上整合在一个构件或者全部预留预埋在一个部品中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所谓的“一体化设计”应是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并非是全专业的预留、预埋与预先安装。我们应该借鉴SI分离式的设计思想,让结构与机电、内装适度分离,即最重要的工作是使之更简化,在复杂建筑系统中寻求最科学、最合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筑、结构、机电与内装适度分离,有利于满足构件标准化设计需求,减少引起标准化复杂化的因素,让工作尽量简单化,不为自己制造障碍。让结构解决结构的问题、机电处理机电的问题、内装完善内装的事情,专业间能够相互协调即可,完全没必要在物理意义上纠缠在一起。当然,我们的工作不能让本来可以合并的东西去刻意地分离,这同样也是不合理与不科学的,适度分离应是基本原则。
2.3创新装配式建筑生产组织方式
推动建立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相适应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专业化、集成化发展。落实工程总承包制度,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均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总结深圳经验,推行“优中选低,低中选优”等招标方式,实现优质优价。加强前期策划,推行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提高建筑师对生产、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的统筹能力。以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为切入点,建立支撑装配式建造方式及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市场化造价管理机制,鼓励装配式建筑企业形成自己的定额标准,改革工程项目评标办法,推行“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营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
结语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本文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典型经验、存在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提出有助于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学习借鉴的管理机制、政策措施,有助于龙头企业掌握发展现状和形势,有助于行业人员了解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相关政策知识,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全行业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系列培训教材编委会.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绿色建造与转型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等.装配式建筑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王广明,刘美霞.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综合效益实证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