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芹 孙茂红
常熟市中医院( 常熟市新区医院) 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贴对治疗中风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入住我科的中风伴肌力减弱的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穴位贴对中风患者肢体的肌力恢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贴 中风 肌力改善 疗效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人群逐年剧增,从而导致了中风患者的数量倍增,而肢体肌力的减弱甚至丧失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中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致残率居高不下,而肢体偏瘫的患者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例[1]。肢体肌力的减弱,使患者不良于行,基本生活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理,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患者身体及心理上巨大的创伤,增加患者家属及家庭经济的负担。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偏瘫症状、降低致残率[2]。临床上治疗中风并发症的方法很多,例如针灸、药膳、按摩、药浴、推拿、康复锻炼等不甚枚举。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因人而异,效果不一,但能大大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的减弱情况,对患者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碳,因此寻找简单快捷、经济效益的治疗方法也成为临床工作者的课题之一。本研究展开了穴位贴敷方法对中风患者肌力恢复的治疗效果的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中风后伴肌力减弱的患者70例,实验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入选患者皆是经过颅脑CT和(或)MRI检查诊断为脑卒中(即俗称中风)并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的中风诊断标准[3],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肌力减弱或功能障碍。纳入标准:排除患有痴呆症或痴呆病史、恶性肿瘤、精神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等的患者。且入选患者无胶布类过敏史。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34-88岁,平均年龄为(69.77±10.95)岁。实验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45-90岁,平均年龄(70.05±8.48)岁。经数据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进行及早溶栓治疗的方法及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包括肢体功能位,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以及上下肢骨科专科功能锻炼方法、床上活动、翻身、起床三部曲等活动,并使用拍打肢体、挤压肌肉等方式来促进肢体身体的兴奋性以及改善血液流通、松弛僵硬的肌肉等,从而促进患者主动运动功能的恢复。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再辅以穴位贴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⑴穴位选择:①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头晕、上肢不遂。②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半身不遂。③悬钟穴:足少阳胆经,小腿外侧,当外髁尖上3寸,腓骨前排,主治半身不遂、偏头痛。④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棘一横指,主治下肢麻痹,强身健体。⑤肩髃:手臂平举,肩部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主治上肢不遂。⑵穴位贴敷。根据肌力减弱的肢体选择合适的穴位,贴敷部位皮肤保持完整清洁无破损,再局部进行皮肤清洁,再使用上海丰泽园研发的穴位敷贴进行穴位贴敷,每24小时更换一次。
1.3评价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BI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肌力的评估标准采用肌力分级标准(6级法)。肌力改善的评估:①显效:肌力增加2级或以上;②有效:肌力增加1级;③无效:肌力没有明显改变。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方差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检验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对照组: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为(50.90±11.61)分,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为(77.63±8.80)分;实验组:治疗前运动评分为(55.10±13.38)分,治疗后运动评分为(81.08±7.68)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提高,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 BI指数 对照组:治疗前BI指数为(42.77±16.28)分,治疗后BI指数为(66.17±5.20)分;实验组BI指数为(43.13±10.66)分:治疗前BI指数为(93.63±8.84)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B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提高,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3 肌力改善情况 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7例,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76.67﹪。实验组:显效33例,有效6例,无效1例,肌力改善总有效率97.50﹪.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肌力改善的总有效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提高,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大多中风患者多少会因脑部神经细胞发生损伤而导致肢体偏瘫以及肢体肌力下降,因为患者的肌肉不受神经支配,从而出现肌肉无力、行动不便甚至丧失行动能力等情况,导致生活受到影响。现下,临床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力下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五花八门应用尽有,因此为不同的患者根据体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为患者提供简单便捷、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是我们工作的重心。
本文实验采用一般治疗及骨科专科康复锻炼辅以穴位贴敷的的方法,可以通过穴位贴刺激穴位经络的方法使患者肢体肌力得到恢复,而使肌肉和关节活动向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感觉冲动,使病灶内尚未完全坏死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有利于恢复正常功能,同时促进病灶周围细胞功能的重组和发挥其代偿功能,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得到明显改善,达到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4]。
穴位贴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是中医经络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自古传今,不断改善锤炼。穴位贴敷通过穴位贴的药物和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使患肢的经络、血气得以舒展,从而提高患肢的肌力与神经敏感性[5]。穴位贴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对患者的相关穴位造成刺激,通过经络之气激发,进行活血化瘀,调节受损肢体的血脉活络经血,并刺激受损肢体的肌肉组织,促进肌力的改善恢复,提高中风并发症疗效,也是降低中风并发症的一种手段。中风偏瘫导致的肢体肌力下降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穴位贴敷是传统的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充分综合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经络的放大效应及药物的药理功效[6]。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的方法能够很高的改善中风后患者的肌力减弱情况,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艳丽.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5,15(14):196-197.
[2] 崇菲菲,杨硕,赵开鹏等.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8,4,10(2):67-70.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97.
[4] 季坤.Bobath握手配合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对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内蒙古医药,2017,9,17:65-66.
[5] 赵静.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4(1):114-115.
[6] 张婷.穴位敷贴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偏瘫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8):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