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迎春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情感障碍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2%~52%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患焦虑,22%~50%的患者共患抑郁。然而,目前仍有大部分共患情感障碍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本文将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患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血液透析;情感障碍;影响因素;治疗
引言
维持性透析患者除需要透析及各种药物来维持其生命外,还需要心理支持及社会服务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去应对失去一重要器官功能,终身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心理反应。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资料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九江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及情感状态,从多个角度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及社会状况,为进一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透析质量提供资料。
1患病率
血液透析患者共患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展开深入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无条件进行肾脏移植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终身需要进行的治疗。经济社会的压力增大和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患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据研究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患焦虑的患病率为12%~52%,共患抑郁的患病率为22%~50%,同时共患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为8.3%~24.1%。学者们认为,由于不同研究中心采用诊断焦虑和抑郁的方法不同,有些研究中心根据访谈结果进行诊断,而有些研究中心则采用自我心理评估量表进行诊断,因此导致各个研究所报道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患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学者们指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患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远高于既往文献所报道结果,因为仍有相当一部分共患焦虑和抑郁的血液透析患者未被诊断和治疗。
2治疗
2.1情感支持
由接受过心理治疗及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培训的护士主导干预,(1)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查,以同情、理解、尊重的态度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使其愿意倾诉自己的感受和忧虑,认真倾听和观察患者情感的内心表达;要探索患者所真正关心的问题以确定其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心理需求。(2)根据透析治疗期患者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规律及个体心理特征,制定情感支持和自我效能增强方案,设计干预支持路径。以一对一疏导或集中干预相结合的形式,每周2~3次进行规律充分的心理干预,还要增加电话随访和上门访视。(3)进行情绪疏导时,要引导患者认识负性情绪和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要让他们明白治疗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改变是正常的,可逆的,随着治疗的进展,一些异常改变是可以慢慢缓解的,要耐心细致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重点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技术进展,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以新的正确认知来代替歪曲的、不良认知,从而改变过于消极或急于求成的心理,主动克服精神疲乏和情绪低落。(4)引导患者通过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及使用放松技巧等方法来转移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2.2心理护理
通常对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让他们从心理愿意接受治疗是最为重要的,让他们拥有治疗的信心也很有必要,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本身是很痛苦的,如果没有家人和医护人员的陪伴和心理护理就很难顺利接受治疗,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专业的心理护理水平,站在患者角度,去了解他们自身情况、家庭状况及经济能力等,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可以多陪患者到户外去走一走,放松患者心情,病房里待太久可能会造成心理压抑。
2.3自我效能增强
(1)激发患者的自我承担意识,指导患者对自身实现疾病修正能力的提高,如依照患者自己能做自己做的原则,根据个体耐受情况确定透析期自我干预目标,制定自我管理决策(如自我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管通路保护等),在日常行为中坚定“我行,我能行”的决心,改变其“否定自己,贬低自我”的思维方式,充分调动起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2)采用病友间相互鼓励/体验的方法,如让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成功经验,带动其他患者掌握自我应对技巧,使他们在相互讨论和分享中,感受不断成功的经验,重拾治疗信心或信念。(3)促进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提高,要求家属、亲友分担责任、提供建议,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患者改变不良应激。
2.4药物治疗
维持性透析患者共患情感障碍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导致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以及死亡率大大升高。因此,共患焦虑抑郁的维持性透析患者应按诊疗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同时使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抗抑郁药物,特别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SSRIs)已被临床证明对共患焦虑抑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是安全且有效的。除了帕罗西汀外,其他SSRIs类药物包括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和舍曲林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均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然而,目前关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仍比较少。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特别是一些SSRIs类药物,如舍曲林和西酞普兰,不仅能有效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维持性透析患者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尽管大部分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对共患焦虑抑郁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是有效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抗焦虑抑郁药物都能被维持性透析患者耐受,研究表明仅有50%的患者能成功完成12个月疗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因此,对于共患情感障碍的维持性透析患者,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外,建议结合其他非药物干预措施治疗。
结语
因病情需要,不少肾脏疾病的患者都需要通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来使自身的生命得以维持,虽然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是血液透析治疗所花费的费用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再加上此类患者长时间受到疾病带来的生理折磨,需要长期到医院进行治疗,还需要承受血液透析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这些都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进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不能仅仅再满足于提供给其常规性的护理,而是也应当给予此类患者心理护理需求高度的重视,重视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如对此类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想法加以关注,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痛苦和烦恼,做患者烦闷心声的聆听者,避免患者因将痛苦埋藏在心中而郁郁寡欢,避免其心有苦闷而无倾诉渠道,避免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疏导和劝说,使其不良情绪有一个发泄的渠道,使其能够重新振作。
参考文献
[1] 吴红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反应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04-205.
[2] 范志红.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及心理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