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伍金拉姆
[导读] 在幼儿园日常工作的实际开展中,保育教育在其中的有效实施是非常关键的
        伍金拉姆   
        (巴塘县县幼儿园,四川  甘孜州    627650)
        摘要:在幼儿园日常工作的实际开展中,保育教育在其中的有效实施是非常关键的。保育工作实施的效果,将对最终的幼儿教育的整体实施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幼儿园以及保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创新保育方法、重视规范管理育教育,使得保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善。本文通过阐述目前的保育工作现状,分析保育工作需求,提出了如何改进当前保育工作的对策,以期待可以更好的为幼儿教育发展服务。
        关键词:幼儿园;保育工作;幼儿教育
        引言:
        在以往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工作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活动区的创设,环境的创设,如何挖掘活动的教育价值,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总之谈到更多的是教育问题,对保育理念及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实施保教工作中如何科学的认识保育,有效的实施保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保育的涵义、正确认识保育的价值,才能够在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中将保育工作落到实处。
        1.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1.1守护幼儿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中,通过对幼儿一日的生活管理,能够更加有效地守护幼儿健康成长。首先,在面临严重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今天,幼儿园保育工作需要为幼儿在一日生活环境中,进行有效地消毒,这样就能够确保在园幼儿能够在更加清洁与卫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在幼儿的体育活动及户外运动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危险与隐患,幼儿园保育教师为幼儿提前清除这些危险与隐患,保证幼儿能够更加安全地开展体育活动与户外运动。最后,幼儿园保育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幼儿和睦相处,减少或避免幼儿间因为纠纷而发展安全事故。因此,幼儿保育工作,具有着守护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1.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一日活动,包括了很多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运用,如运用餐具吃饭、自己增减衣物、自己穿鞋等等。幼儿园保育教师,需要为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有效引导幼儿发展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培养幼儿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生活习惯。如在对中班幼儿的保育工作开展中,保育老师需要教导幼儿养成文明用餐的习惯,不用手抓饭,并引导幼儿逐步养成利用筷子、勺子吃饭的生活能力等等。因此,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保育老师的有效教导不可或缺。
        1.3促进幼儿教育工作提升质量
        在幼儿园的教育开展过程中,幼儿园保育教师与教育教师有效合作的过程,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保育优势,促使幼儿获得更加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例如在幼儿园开展集体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单独由教育老师进行组织,很难对全体幼儿进行有效地引导;而保育老师能够在幼儿园集体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于幼儿进行游戏的引导,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并有效地帮助幼儿们维护好和谐的游戏秩序,从而有效提升集体游戏活动的开展效率。
        2.当前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从从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幼儿园保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依旧存在着不足和问题,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保育工作中应该积极完善和改进的。首先,是轻保育、重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会幼儿的智育过多关注,对保育则抱有一种忽视的态度,与教育规律相违背。其次,保育员的年龄普遍偏大,虽然在保育的经验上比较丰富,但是却很难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导致保育工作在实际的开展中一味的墨守成规,要想得到改革和创新难度非常大。最后,在保育工作实际的开展中也严重的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就只是对幼儿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缺乏规范管理,使得保育工作的内涵和价值大大减弱,这些都是在后续保育工作的开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加强和改进当前保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3.1树立正确观念,全面落实保育工作
        新时期,保育员要跳出原有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教师一样,将影响幼儿的一生,清楚自己在保教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树立起现代的保育理念。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为将来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此外,在工作中要把保教结合原则真正落到实处。保育幼儿并不是保育员的专利,幼儿教师要关注教育活动中的保育因素,保育员除了做好日常生活中的保育外,要尽可能配合教师组织幼儿的教育活动,做好活动中的指导与安全护理。我们在实施保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暖、信任、互爱的环境,使幼儿的积极情绪能够经常得以体现,这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3.2注重制度落实,优化幼儿保育结构
        新时期,幼儿保育工作必须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入手,落实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保育内容,优化保育结构。
        (1)提供最优化的生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首先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生活、学习所需要的空间与基础设施设备,如明亮的教、寝室、宽敞的活动场地。其次是重视环境的安全、干净和整洁。同时还注重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创设。特别是亲密、平等的师幼关系、良好的人格、情绪模式等人文环境的创设。我们在对幼儿实施保育过程中还有重视对家庭和社区的引导,如举办育儿知识讲座、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宣传活动,使幼儿同、家庭、礼会合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共同提供最优化的生长环境。
         (2)规范操作程序,落实日常工作中各个环节的保育工作。日常的保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是保证保育工作质量的基础。因此在进餐、睡眠、衣着、排泄、个人卫生等生活活动中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的保育程序、如在进餐的护理中我们不但为幼儿提供科学、平衡的膳食,同时还注重对良好饮食习惯培养和对膳食的调查与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不仅注意在安排幼儿活动中实现动静交替的原则,还注重发展幼儿动作、启发幼儿智力,同时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3)重视心理保育,积极预防儿童心理障碍。如何消除导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发生,是幼儿园心理保育的重要工作。因此对幼儿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时疏通、品行障碍及时纠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与观念都应该成为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3.建立评估体系,规范保育员的管理
        加强保育员管理,健全保育措施,规范保育员行为,是提高保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制定保育员工作要求及具体操作细则,使之形成科学有序的操作系统,规范保育行为,以达到保育过程的管理。制定保育工作目标,使保育工作得以落实。工作程序体现了操作过程的有序性,根据幼儿园日常情况,要将保育工作较为合理地进行整理、排序,以改变工作的盲目、随意和无序状态,提高工作实效。专项操作要求体现操作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减少保育操作过程影响幼儿健康的潜在不利因素。措施内容要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既能体现目标,又能体现可操作性。另外要开展专项评估,通过评估对保育员管理、保育员工作成效进行判断,为日后工作提供反馈信息,进行合理调控。要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保育员的等级评定、工作质量监控提供有效依据。
        4.结语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延伸,有利于建立师幼间亲密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幼儿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另外,保育工作也是实施生活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保育工作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保育工作更是大势所趋。以上是笔者结合实际的保育工作而提出的几点见解,期望对幼儿园相关保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闫静,褚宏祥.增强角色意识,树立现代保教理念[M].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2]陈慧玲.新时期幼儿园保育工作之我见[J].好家长,2019(28):22-23.
[3]张林娟.精细化管理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1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