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绿化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丽
[导读]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文明的发祥地。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哺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文明的发祥地。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哺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和对其进行绿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生态绿化
        1黄土高原的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北纬34o~40o、东经101o~113 o,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界长城,南抵秦岭,横跨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面积分布53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和雨量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年平均气温4.4℃,年均≥10℃,积温2000~3400℃;年降水量为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区自北而南跨越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渐减少,温度降低,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植被类型由森林向草原和荒漠过渡,南部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为跨入内蒙古草原植被区,西北进入荒漠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由来已久,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方面因素造成的。地形的影响表现为地面坡度越陡或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或越多,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降雨的影响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地面物质组成的影响即体现在地面组成物质如土壤(及其成土母质)、明沙、裸露的岩石受雨水的冲刷和风力的侵蚀;(2)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当地人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和滥垦滥伐,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主要包括为: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开矿、采石和修路。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跨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六省在内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分析
        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都作过重要的指示和批示。中央还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致富、减少入黄泥沙的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水利部审批通过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并将黄土高原流域治理列入中国水利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行全面重点实施。目前,黄委会党组又提出构筑黄河粗泥沙“三道防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以淤地坝系建设为突破口的黄土高原粗沙区治理,作为构筑减少入黄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得到了流域各省(区)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这一行动,必将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建国以来,国家和省市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除科学制定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实施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外,还实施了及时回填复垦露天采矿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平原绿化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为了保护植被不被破坏,政府下令全面禁止在山野中放养啃食草木的牛、羊等牲畜。在2008年,全市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划分给农民群众,并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鼓励扶持当地百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依山林致富。如今,种树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第二份责任田”。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最佳载体,黄土高原计划将汾河等流域两岸串联成湿地来统一管理保护。2009年,一些地方投资数亿元,建起了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林草植被破坏的实时监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监控手段由传统人工向现代信息化方式的重大转变。同时,以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城市绿化、乡村绿化、农田林网、滩涂绿化相呼应的多层次、立体化、点面结合、城乡一体、田林交错、山丘山衔接的绿化新格局,正在使黄土高原发生由黄转绿的历史性变化。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
        4.1加强水土保持的宏观战略研究
        在黄土高原已有土壤侵蚀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工适度干预下的自然恢复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研究并做出新的区划方案,包括: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分区与阶段安排;主要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区。
        4.2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为减少垦伐,达到水土保持,维护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大力推动“科技兴农、保持水土”战略,使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达到减少开垦、集约生产,来推动当地经济的科学良性发展。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目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限制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尽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探索。



        4.3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设计。要科学制订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的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要对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保护大片农田的地段先行整治;第二是综合整治。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长期收益与近期收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集体治理与个体承包的关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要为综合治理区的经济腾飞提供物质条件,使治理开发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第三是典型引路。要将小流域治理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的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按小流域进行综合、连续、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要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宣传小流域治理,突出宣传一批凸显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
        4.4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针对黄土高原大片人口密度比较小、降雨适当的地区,要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退耕还林还牧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封山、造林、种草和禁牧,达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和贫困山区移民,禁止陡坡开荒种地,恢复林草植被。当前,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将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树种,使农民退耕后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
        4.5建设高标准农田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切实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对基本农田进行田、水、路、渠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后一段时间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思路将走向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中心,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精品农田建设为基础,实现山水田林路沙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的新路子。
        4.6推广节灌技术
        首先要搞好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论证系统兴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降水径流资源、井泉、河流、塘坝和已有的蓄水工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人畜饮水,进行水利计算,确定集雨灌溉系统规模控制范围,根据水源位置,提出集雨灌溉系统概算;第二要推广农艺节水。推广小麦、玉米、水稻高产节水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水肥需求规律,运用耕作技术,压缩无效用水。达到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和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第三要推广节灌技术。把有限的水资源最经济、最有效地用于农业生产,节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段或作物需水关键期定量补偿灌溉农田;第四要推广应用薄壁水窖技术。水泥薄壁水窖作为一种控制水土流失的新技术,不仅具有积蓄雨水,拦沙拦泥作用,而且建在公路附近的薄壁水窖还具有保护公路及两旁农路和梯田的作用,利用庭院建造的薄壁水窖蓄雨水,既可补充人畜饮水的不足,又可以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种蔬菜,在果树需水关键期进行补充灌溉,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4.7调整农业结构
        当地传统农业生产体系是以破坏天然植被、开荒种粮为主,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对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生态系统进行重大调整。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对保留下来的基本农田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系统改造。要在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本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农民的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5 黄土高原的生态绿化措施
        黄土高原生态绿化主要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等手段来进行植被恢复的。根据地植物调查和现代气候条件恢复的植被地带分布,黄土高原东南部气候适宜,降水量较丰,是农业发展和林业建设的主要区域,可以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来恢复植被。但西北部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已属于干草原地带了。气候和环境条件较差,虽然目前有较多的耕地,但属于超地带性开垦,退耕以后所能够恢复的只能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此,应是将来退耕还草的主要区域,植被恢复只能以草为主,局部隐域环境下种植少量灌乔木。目前,这类地域普遍反映“年年造林不见林”,原因就在没有正确认识科学规律。至于毛乌素沙地及其以北地区,属于半荒漠地带,降水量更少于250毫米,原生植被中从来就没有森林出现,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不适宜于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竹松哲夫,赵毓橘.中国黄土高原的绿化问题[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4):308-311.
        [2]郭陆等.黄土高原道路边坡绿化土壤基质筛选[J].生态环境学报.2009(1):357-360.
        [3]芮少权,许成汉.黄土高原公路绿化植物调查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7(Z1):52-56.
        [4]安登奎,王玉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绿化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04(6):49-52.
        作者简介:张丽(1979.1)女,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