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新课程的落实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7期   作者:宋华芬
[导读] 新课程的落实,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办园特色的形成,而是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全面的与幼儿园最平常的一日活动有机的结合;衡量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不仅仅以一次或几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目标,而是以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度为标准的。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作为一所普通幼儿园的园长,该如何带领全园教师全面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呢?
        宋华芬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牛滩镇中心幼儿园    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44-02
        新课程的落实,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办园特色的形成,而是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全面的与幼儿园最平常的一日活动有机的结合;衡量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不仅仅以一次或几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目标,而是以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度为标准的。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作为一所普通幼儿园的园长,该如何带领全园教师全面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呢?
        一、关注新课程实施的平衡
        (一)解读课程实施的阶段方案,帮助教师理解课程平衡的价值
        近几年因强调办园特色,往往容易使如何突显办园特色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成为了办园中的一对矛盾,培养特长教师与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了队伍建设中一个矛盾。我们认为,课程实施的平衡性问题是影响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形成办园特色的基础,也是培养特长教师的基础。为此,学期初,园长为全园教师解读了课程实施的阶段方案,特别是引导教师关注课程平衡的重要性。在解读中,我们组织教师再次学习了幼儿的发展目标,从发展目标引导教师明白什么是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具体的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怎样的课程安排;最后,园长还分析了本园课程实施的现状,使教师们进一步理解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平衡性的迫切性。
        (二)关注教师的周、日计划,提高日常保教活动中新课程内容的平衡
        解决新课程平衡的着眼点在于日常教学中的课程平衡,即关注一日活动中的课程平衡,这也是保教过程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此,我园把日常保教计划的制定作为化解课程平衡的最基本载体。首先,我们依据五大领域的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调整各年龄段幼儿的作息制度;其次,把强调遵守一日活动作息制度的价值与新课程的理念产生联系,从而有效减少并基本避免了教师任意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或随意改动某个时间段的活动内容;最后,我们以教研组活动的形式,研讨学习活动内容安排,在研讨中力求把握、学习内容的平衡,学习目标的平衡,幼儿学习形式的平衡。进而调整或协调以往的一些现象:活动内容或形式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特长或喜好的影响,而园长每周对教师周、日计划的阅读与批阅更是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引发教师重视计划,也是园长对课程平衡实施关注的手段,更是有效发挥计划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地位作用。
        二、提高教师课程价值意识,让每天的寻常时刻都成为幼儿成长的契机
        新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引导教师主动地将课程实施与幼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呢?如何让教师的教育责任落实在平常的一日活动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呢。带着这个思考,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反复学习和理解幼儿成长的特点,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教师理解潜移默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从而引发教师真正理解并重视教师的言行所赋予的教育特质。另一方面,我们依据生活、学习、游戏课程领域的特点,分别选择了改进的突破点,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在生活环节中,还幼儿的自主参与,提高幼儿共同生活的能力
        一日活动中,生活课程很容易被人轻视,也缺乏学习的吸引力,但它恰恰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最主要载体。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强化,最终成为幼儿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次,看似缓慢变化的生活课程,也符合了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特点。自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渐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最后,生活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组成一个重要特点,但是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幼儿必须是生活的主体,而不是被服务主体。这就要求生活课程实施时,必须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幼儿学习内容和服务幼儿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生活课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学期中,认真梳理了一日生活中各生活活动的环节与幼儿发展的关系,认真分析了不同年龄幼儿在各环节中的呈现方式。从而让生活活动成为自主成长的环节,而不是保育的被动体。例如,下午点心时段,让小班以上的幼儿自主的到老师处领取点心;下午起床时,中大班幼儿自行的整理床铺、穿衣服鞋子等。


        (二)在学习环节中,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
        《指南》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教师的教育方式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优化幼儿的学习方式,使幼儿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中大班年级组和低龄班年级组的教师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开展了专题培训。在低龄班,我们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关注互动现象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从而抛弃一些假象的、热闹的互动,努力实施有效的师幼互动,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中大班年级组我们从活动设计入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教师意识到以往很多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幼儿的学习都是以接受为主,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只满足于幼儿知识的获得,而很少思考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否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尝试把认知的过程变为幼儿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有机的安排让幼儿主动提问的环节,旨在启发幼儿主动探索意识。这样的调整,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也使幼儿在认知过程中感悟到发现(智慧)的快乐,也体验到解答一个个难题的快乐。
        (三)在游戏环节中,重视幼儿游戏的价值,还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载体。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得到沟通和表达,行为得到约束。所以在游戏课程的实施中要求教师严格实施课程方案中的游戏时间,不轻易缩短幼儿的游戏时间,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在游戏中还幼儿的游戏自由是教师们必须努力做到的。为此,我们在游戏活动中对教师提出了一少三多的建议,即少一些游戏中的直接指导,多一些观察和分析,多一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多一些游戏分享时间。在这一少三多的建议中,引导教师理解游戏的价值就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清楚的意识到,游戏中幼儿认知经验的获得更多的是隐性的,自主的,千万别把游戏当做是幼儿知识学习的又一形式。
        三、借助案例反思,引领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行为与理念的匹配度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步的从了解到熟悉。我园教师每月至少撰写二篇案例反思,反思中往往记录的是教师印象最深的案例,还有教师对案例的真实分析,因此案例反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它也是园长了解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真实渠道,也为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供了依据。
        (一)在案例反思中了解到教师对发展目标内涵理解的不足
        在阅读教师的案例反思后发现,影响我园教师师幼互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幼儿发展目标的内涵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导致教师往往满足于幼儿发展的现状,停止了师幼互动的深一步的进行。其实,仅让幼儿停留在情感的这一层次是不够的,教师应该知道,如果对幼儿加以指导,就能引导幼儿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未来学习生活的积极憧憬或期望,萌发在未来学习生活的不断努力的信心。
        (二)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师幼的主体关系
        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记录和分析,因此它也是真实反映教师教育行为的一个侧面。在每月的案例反思中,园长即能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还能直接了解到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教育行为,包括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解释。由此,我们针对在教师案例反思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逐一进行讨论和辅导。就这样每一阶段,园长既不断感受着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也不断捕捉教师的教育行为与西方理念的脱节之处,分析对理念理解的片面性,为下一阶段的培训提供方向。
        四、调整日常考核的指标,突显课程实施的平常化
        要使课程的实施落实于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从而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考核的常效性是提高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在每月的考核中增加了部分关于新课程实施的常规内容,如计划内容的执行度,幼儿作息时间的执行度,我们还尝试阶段性的选择一些可量化的指标,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以此不断充实评估指标。如幼儿的习惯,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的运动能力。
        总之,新课程园本化是推进办园水平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以坚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为前提,开展创造性的、可操作性的实施过程,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真正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