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金平
江西省新干县城东学校331300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高效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思考,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地为学生制造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培养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思维训练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们掌握发散性思维更加重要。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看待问题,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利用辐射思维,扩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在面对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多个知识点,在解答一道题目时能够采用多种解答方式进行解答。培养学生们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够提高学生们在数学当中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让学生们更能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结合,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弊端和禁锢,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全方位创新性人才。此外,学生长期坚持不断采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开拓,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和多元化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结合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进行思考,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由于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还涉及不同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库,长期以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都至关重要。学生能够学会从点到面全方位思考,通过知识体系来构建三维的思考模式,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观察,多元化地分析问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模式,让学生主动采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思考解题技巧和策略。另外,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小兔子赛跑的速度为30千米/时,其在赛跑时的速度就会比预期规定的提前30分钟,如果小兔子的速度为40千米/时,其就会比规定的时间晚30分钟,请计算出具体规定的时间为多少,以及两地的距离为多少。”首先,就这个问题来讲,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相应提示和指导,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来进行思考和作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二)探索丰富的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发散性思维优势
对于计算教学,单纯地采用机械性训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也容易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应当探索丰富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全面参与计算知识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的热情,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优势,爱上计算,爱上数学。比如,开展分数入门知识教学时,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概念,往往一下子难以接受,脑海里没有相关的知识链接。面对新事物,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教学法或者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什么是分数。如可以开展切水果的游戏或者分蛋糕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什么是分数除法,掌握分数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计算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摒弃单纯的题海战术和机械性习题训练,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题目,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学习和互动分享的重要意义,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探究更多的解题方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学生长期不断坚持采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教师也应适当地进行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和多元化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花.培养批判性思维生成智慧型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浅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29):14-16.
[2]王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16-117.
[3]谈锋.谈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