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思路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兰春俊
[导读] 文章先分析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随后介绍了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包括优化扩展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创建良好教学环境,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兰春俊
        山东曹县张菜园小学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随后介绍了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包括优化扩展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创建良好教学环境,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教育活动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基础载体,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知识创新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此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而小学作为学生初期启蒙阶段,对于学生思想和学习习惯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一、创新教育特征
        此次研究的创新教育,其核心内容为,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合理选择有效策略,充分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同时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多样的创作活动,或将自身内心想法和见解充分发表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扩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突破,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进行深入挖掘。创新教育除了是指学生主动创造各种新事物之外,还需要教师对原有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教材内容,对于相关素材内容中呈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多样化、趣味性教学方法充分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内容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探究和思考机会,可以从听说读写多种层面入手,强化锻炼自身语言理解水平,并在创作活动中灵活应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奠定良好学习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山东教育事业始终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和祖国同行并得到巨大收获,尤其是在十八大后,山东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东要全面开创和走在前列的要求以及中央战略部署要求,将教育放在第一战略位置,促进党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提出现代化教育和创建教育强省目标。山东省牢固树立共享、开放、绿色、协调和创新发展观念,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作为主线内容,满足新时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焕发教学活力,促进教育行业的全面改革,创新教育方式,从而打破传统教育机制限制。创新教育同时也是山东省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符合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能够帮助培养符合社会多样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扩展课堂
        创新小课堂,使小课堂成为创新教育和发展的主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局面,形成教师逐段提问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形成自主、开放和民主的教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生动学习,形成多样化可操作学习模式。此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五重。分别是创新、发现、活动、诵读以及感悟,在课文讲读教学中,每篇文章不能超出两个课时,而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各篇课文不能超出一课时。促进口语交际、写作以及阅读实现三位一体,彼此互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小课堂中设置各种活动课。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每周实施两节语文活动,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一周实施一节语文活动课。在小课堂活动中,主要是以口语交际、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本剧指导等内容为主。


        扩展中课堂,中课堂主要是通过实施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吸引学生在学校内能够主动参与多样文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发展,最好形成日常化、制度化的活动形式。比如可以组织校园阅读活动,学校通过创建阅读室,可以让整个班级学生进入看书,而学生每周都能拥有一课时的时间在阅览室内进行自由阅读。再如实施校园写作活动,创办三报一站,分别是少先队广播站、学生校报、手抄报和黑板报等内容,学生自主负责进行自播、自写、自画、自编等。组织实施校园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可以实施辩论会、故事会、导游会、课本剧等。开展校园竞赛活动,包括背诵古诗、成语接龙、查字典、朗读赛以及书画比赛等,学校通过统一开展语文活动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每周的活动课不能低于一节。
        开辟大课堂,大课堂主要为社会课堂,这也是在我国教育活动中一直被忽略的部分,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地。开辟大课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有效指导,并通过语文感悟人生、了解社会,从而在这种大社会环境下能够不断创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施校外阅读实践,结合不同年级中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科学计划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内进行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实施校外创作实践,在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包括人物模拟、影视点评、电话联系和焦点访谈等,每个学期中的活动次数不能低于两次。上述三个课堂之间应该进行顺畅连接,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喜好以及实际教学内容,针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创新,选择全新教学手段,不断充实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相关课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环保意识,相关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品德课程中相关环境保护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中的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深化认识和感知,知识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和环境污染相关的各种文章或图片,随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交流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环境污染的威胁,通过该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其语言表达水平和问题分析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专门设置“我想说”相关活动环节,学生在搜集环境资料后,在课堂中分享出来,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口才,扩展知识视野,锻炼学生胆量,使其形成良好自信心。除了和课文内容相关知识外,同学还可以在我想说的环节中,为学生讲述关于日记本中的事情,内容不限。教师通过将语文课程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1]。
(三)创建良好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民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属于一种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内心诉求。心理学相关研究内容发现,人所拥有的创新能力,不但是以智慧和知识为基础,同时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积极情绪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应该创新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内心创新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放弃教师角色,充当学生朋友,共同参与学习互动,和学生之间进行坦率、真挚的交流,能够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创建出积极创新、思考的开放情境[2]。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不但能加强培养现代化人才,同时对于学生日后发展还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以在创新与探索中,深入感受语文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永霞.创新教育 以生为本——五步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60.
[2]宋秋萍.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J].黑河教育,2019(11):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