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李筱燕
[导读] 当今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得到了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关注,特别是艺术类新生的特殊性更加受到重视。
        李筱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100105
        摘要:当今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得到了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关注,特别是艺术类新生的特殊性更加受到重视。本文以艺术类新生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在生活环境、学习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和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艺术类新生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艺术类  大学新生  适应性问题

一、艺术类新生的特征及表现
     1.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缺乏
        艺术类学生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思想和思维方式都与普通学生不同。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多关注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动态,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避免太“独”而导致学业和人际交往上的不畅。
     2.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
由于艺术生的教育形式和理念的特殊性,他们更加接受感性大于理性的思维模式,凡事跟着感觉走,不注重内在条理性和规律性,容易受固有认知和周遭环境的影响。多数学生思想较为单纯,性格随和开朗,不计较得失;但个别同学易出现“愤世嫉俗”的特征,如不尽早纠正,会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在思想道德引领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应更加重视此特点,扬长避短、正确引导。
     3.纪律意识不强,行为相对散漫
        由于艺术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显得有些自由散漫,纪律意识淡薄,抗拒规则的束缚,不愿拘泥在规矩里,时刻要求“自由”也是他们明显的特征之一。进入大学校园后,对其管理上有着很大难度和挑战。有些同学不愿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就意味着其对新环境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较低,不易随环境而改变自己,更容易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
二、艺术类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及成因分析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多数新生都是第一次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进入一个全新又陌生的环境。能否合理有效地安排好日常的作息是大学生活的关键,也是新生能否快速适应的重要指征。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大学前的生活起居更是由父母全权包办,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即可。而大学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他们可能遇到各种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加之由于地域、气候、饮食等习惯的不同,新生极易出现身体不适、失眠、情绪低落等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严重的同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及行为的偏差。
2.学习模式的不适应
         中学时期的学习多以填鸭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较少。而大学教育不同,大学课程内容宽泛、教学进度快,学习多以自学和拓展为主,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己所用。因此,很多新生未能意识到此变化,依然被动地学习,接受不了新的学习模式,会导致新生产生迷茫、失落等情绪,若陷入恶性循环,后果堪忧。
3.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大学如同社会,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和经历。相对中学简单的人际关系而言,大学生交际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交际经验和技巧。由于艺术生自我观念较强且相对感性的特点,容易在交际中过分强调自我,忽略别人的感受,极易造成矛盾。亦有部分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敢或不善与人交往,长期处于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之中,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心理落差的产生
         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班级的尖子生,但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人才济济,高手如林,自己则显得极为平庸,因此导致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内心痛苦不堪却不知该如何调整和改变。有的同学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学习,成绩还是中等水平,尤其是对比那些很有天赋的同学,会有自己“一无是处”的错误想法,如不及时调整,容易出现失眠、身体不适、精神不佳、情绪低落等症状,甚至个别同学会出现行为偏差,比如:用偷窃、异食异装等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冲突。
5.对目标和未来的迷茫
         对现状和未来的迷茫也是造成新生不适的原因之一。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高考,上大学后,许多同学突然失去了目标,在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下,那些有明确目标的同学,他们有自己的规划,有为之实现付诸的行动,整个人的状态都“神采奕奕”,朝气蓬勃。相对比那些没有目标和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他们一部分缺乏很好的时间管理和规划,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负罪感”中焦虑不安;另一部分同学则彻底放纵自己,上课迟到早退,网瘾过度等等,虚度大好时光。
三、提高艺术类新生适应的对策与建议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促进角色转换
系统、完善地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特别是适应性教育,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教育活动,消除新生焦虑和畏惧的心理,加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引导并帮助新生尽快进行角色的转换,包括心理、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使新生正确、坦然地面对大学生活,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新生职业规划
     一方面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个人及团体的心理辅导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发挥好心理委员的作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善于利用朋辈心理辅导,更易于得到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达到帮助新生的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平台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个人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以便于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状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给新生做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份切合实际、真实可行的目标计划书,使其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去实现。邀请高年级或优秀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和座谈,为新生提供经验和方向,激发新生的积极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全体师生,特别是新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如新生才艺大赛、校内大联谊、校史知识竞赛、家乡小味美食节、新生杯足球篮球比赛等等,既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又可以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能让新生更积极乐观地融入美好的大学生活中来。
4.以班级和宿舍为媒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班风,能让学生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强,说明班级团结,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和谐。宿舍则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室友的关系良好,新生会倍感放松,可以减轻思乡之情和学习压力,情绪情感也可以得到良好地回应和宣泄,有益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小范围内的人际交往来学习一些技巧和经验,慢慢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再逐步扩大自己的生活交际范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熹桁.高校艺术类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究[J].高等教育,2017,(1):88-90.
[2]陈华蓉.“95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究[J].现代交际,2019,(2):20-21.
[3]胡磊.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8,(6):122-133.
[4]张悦 汤文隽.“95后”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困难及应对措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4,(11):52-56
[5]赵婷.关于艺术类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究[J].网络财富,2009,(1):4-5.
基金项目: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9QNQD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