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青少年之痛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王洪山
[导读] 留守少年儿童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王洪山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郝集中学
        摘要:留守少年儿童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痛苦,社会各方面必须通力合作,发挥学校在教育留守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时光。
关键词:双重痛苦;应对方式;通力合作;功德无量

留守,青少年之痛
杨小乐,我班的一名学生,周一突然不愿意来上学。我驱车到他家家访,发现小乐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他随奶奶生活,奶奶71岁,没有文化,对孙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奶奶在一村办作坊打零工,小乐平时一个人在家,中午自己泡方便面充饥。我见到他时,他正一个人在家,见到我来,他哭了,第一句话就是:“我想爸爸妈妈。”我心里一颤,决定统计一下我班留守儿童的数量,结果吓了一跳,全班42名同学中,像小乐这种情况的有11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所以我写下了这样的题目---留守,青少年之痛。
目前,留守少年儿童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产生与不正常的家庭关系,正常的家庭关系是父母与亲之间的良性互动,而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这些留守少年儿童往往产生如下精神层面的问题:一是自卑。自卑产生于与同龄伙伴的比较。同龄的伙伴有父母陪伴,有父母关爱,有父母交流;而反观自己却形单影只,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二是逆反。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他们对周围的老师同学的言行敏感,易产生异于常人的防卫心理,并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进而产生有攻击行为,与同学易打架斗殴,与老师易产生矛盾冲突。三是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由于父母管理的缺失,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溺爱,对其百依百顺所致。他们认为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必须得到满足,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哭闹,甚至诉诸暴力。
(二)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
留守少年儿童的物质生活方面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自觉对孩子愧疚,就用物质来弥补,孩子要求什么,父母就给生么;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更是娇惯孩子,他们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反正出了事有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要不跟他们闹就行。这些孩子养成了享乐的思想,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随意向爷爷奶奶伸手要钱,一旦遭到拒绝,就采取偷的方式,渐渐沦为问题少年,并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上网等,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另一方面,有些家庭条件差的留守少年儿童,父母打工收入不多,给家人寄的钱少,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衣食住行投入较少,直接导致孩子在各方面比其他孩子差,这些孩子往往穿着破旧,精神不振,在同龄孩子中属于被奚落、被排斥的对象,他们不自信,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加上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亲密的朋友,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更有甚者,报复富裕一些的同学和老师,甚至陌生人,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根据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方式。
(一)社会个方面通力合作,为留守少年儿童撑起保护伞。政府、公安、村委会等各个方面应联合起来,关怀留守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政府和村委会走进留守少年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通过“春蕾行动”、“春蕊行动”等活动,帮扶留守少年儿童,解决他们家庭实际困难。

同时,政府、村委会联合起来,通过建立村办、镇办企业方式,引导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回乡就业或创业,使留守少年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多接触,增进相互了解,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温暖。各级公安部门要时刻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动向,时刻清理影响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给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发挥学校在教育留守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班级、政教处、教务处要各司其责,而又要密切合作,真正走进留守少年儿童心灵,切实解决影响孩子成长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一名叫袁明慧(化名)的留守儿童,父亲在天津一电子厂上班,母亲在石家庄一纺织厂工作,她随年迈的奶奶在家生活,孩子在校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我通过和她同村、同宿舍的同学交流,了解了她的实际情况,鼓励她融入到班级的学习和小组讨论中,参加由她熟悉的同学组成的周末学习小组。同时,我提议她担任本班的师生联络员,锻炼她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并在班级中及时表扬她,增强她的自信心。不久,她抬起头,以昂扬的斗志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时光。心理起源于活动,健康的心理起源于健康和富有意义的活动。
(1)知心姐姐,我有话和你说。我在班级开展“与知心大姐对话”、“给知心姐姐的一封信”等活动,引导留守同学把知心话说给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知心姐姐听,让知心姐姐打开他们的心结,帮他们敞开心扉,舒缓情绪,同时获得专业的心理援助。
(2)专业心理援助队伍,我们需要你的帮助。我们联合县红十字心理援助队,开展多期“放飞心灵”心理援助活动,通过“兔子舞”释放孩子的好奇与天性,通过“松鼠与大树”体验同学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通过“魔岛救援”让孩子体验团结的力量。通过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所有孩子的脸上都溢满笑容,我知道这些留守儿童的心里也一定充满久违的温暖和爱意,看到这一切,我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3)爸爸妈妈,我和你有话说。我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了微信联系,和他们成为了微信好友,建议他们每周周末和孩子通话,听听孩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听听孩子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家长也对孩子说说他们的所思所想,说说自己工作的所感所悟。电话架起了家长与孩子心与心的桥梁,无线信号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班里的留守孩子都盼望着与家长的“周末喜相逢”。
(4)爸爸妈妈,我来到你们身边。我还建议留守儿童的家长假期中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和孩子小聚一段时间。开始,有的家长害怕自己打工的地方环境差,我班的李黎明的父母就担心自己打工的工棚脏、乱、差,怕委屈了孩子,我跟他们说,放心,孩子肯定不怕。老李还是给孩子买了蚊帐,自己和妻子忍着蚊虫叮咬睡大床,过了没两天,孩子非要睡大床,让父母睡蚊帐,孩子的理由是父母干了一天活,太累了,应该好好休息。老李夫妻感动得哭了,他们还发现自己的儿子小明竟给他们涮洗脱下的脏衣裳,孩子在家从不洗衣服;假期结束时孩子动情地说:“爸爸妈妈,看到你们为了挣钱供我学习,工作这么辛苦,我在学校一定会努力的,你们放心吧!”老李夫妻这次又哭了,这次是感动的泪水。通过这个活动,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彼此理解更深了,心与心也更近了。
(5)孩子你成长,我更要成长。通过语音聊天,微信文字聊天等方式,我建议孩子家长加强学习,并把学习的体会、感悟和成绩及时向孩子汇报,孩子自然也把自己的学习汇报给父母,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班的吴丽丽同学,父母在外地的建筑工地打工,在我的建议下,吴丽丽的爸爸工余期间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并考取了“草莓种植技师证”,并回家创业种植草莓,成为有名的“草莓种植大王”。他的好学精神深深激励着女儿好好学习,女儿的成绩也蒸蒸日上,在班里名列前茅。
          留守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她)们弱势、他(她)们悲伤、他(她)们无助、他(她)们彷徨,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给他(她)们信心、给他(她)们力量,使他(她)们健康成长,成长为祖国的栋梁,我们将功德无量。
参考文献:
《学校心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