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生成逻辑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启示——基于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精神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王慧磊、迟晓丽
[导读] 1919年5月4日,中国高校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由此而来.
        王慧磊、迟晓丽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摘要:1919年5月4日,中国高校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由此而来,2019年的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纪念五四运动,旨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激励现代大学生继往开来、激扬青春、唯实唯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升华,弄清它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挖掘它的时代价值,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一定的启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保持进步的精神、勇于砥砺奋斗, 强化民主法治观念、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勇于时代担当,有助于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有助于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

关键词:五四精神;生成逻辑;价值观

引言
习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着长远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锋,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青年运动的目标和任务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变革的前沿紧密关联。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建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是中国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五四精神在历史的演进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追寻五四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刻体悟五四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将五四精神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五四精神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人才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事业。
一 五四精神的生成逻辑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学生成长和学校工作,在五四青年节当日或前后曾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勉励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明扼要,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其中也包含了“五四精神”的先进价值观。
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的源头,积极响应国家领导人的号召,跟随党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五四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理论生成逻辑以及实践生成逻辑,有助于探索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注入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一,五四精神的根
1  五四精神历史生成逻辑
1919年5月4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大学生为先导的青年知识分子掀起全民族参与的五四爱国运动,孕育了五四精神,追溯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基因,自文字记录以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爱国诗篇,如《国风·秦风·无衣》中的“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到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的爱国情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昌龄“不教胡马度阴山”,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到近现代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天下为公”的民族情感,为五四精神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学堂,走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罚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经过五四革命思想的洗礼,我国出现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尤其是李大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大旗的第一人,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标志性文章,中国知识分子引导下掀起了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准备和阶级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 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  五四精神生成理论逻辑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各阶级对救国道路进行了探索,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正当人们对救国道路迷茫和困惑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为未来道路的走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表《共产党宣言》,阐明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五四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的源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融入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三大改造,探索自立更生的发展道路,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融入改革精神与实践,新时代五四精神与时俱进,拓展了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灯,升华、丰富和拓展了五四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五四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3  五四精神生成实践逻辑
五四精神历经百年,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理想变为现实,由精神动力转为生动实践。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921年至1949 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完成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五四精神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结合,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展现的是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进取、探索精神。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五四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表现了共产党政治智慧、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及广大人民的精神风貌,是五四精神在新时期的新表现。 进入21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创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五四精神的边界,五四精神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五四精神在百年风雨兼程中已根植中华民族血液中,并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理清它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有重要的启示。
二、五四精神传承的必要意义
1.世界局势的发展
    当代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我国周边岁虽然存在一些地区不稳定因素,但仍然保持了和平的态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热爱和平的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和平和发展的世界主题下,中国大学生应该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己任,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大学生仍然应该居安思危,从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秩序下的公平正义出发,传播国家间和平共处、优先以协商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活动,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现在,世界格局仍然处于深刻的变革过程之中,一超多强的世界局势下多极化不断显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应当审时度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用国际化的视野和爱国进步科学创新的精神面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把自身的发展和青年运动的方向与世界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用和平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祖国建设。


2.1 民族复兴和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国际战略决策,是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就要求青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就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关注的重点。这一方面的杰出人物比如木沙江·马克来。他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号召的青年典范,12年间克服帕米尔高原的严寒气候和吉尔吉斯斯坦混乱的安全局势等多重困难,投身海外电力成套工程建设事业,用奋斗的青春实现了中塔、中吉等国6个重大项目近1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7 亿元)合约的成功落地,带动中国逾万人劳务的输出、数十亿元产品的出口。他发扬了五四青年运动的爱国精神,从国家应有的国际战略出发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2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在一次又一次挑战中逐步发展,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保持较快增长。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青年的努力创新,而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3 当代大学生和青年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经济生产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观念不断变化也促使现代大学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升,世界青年运动不断发展。所以说大学生是现代条件下重要的政治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在中国共青团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国家战略是和广大大学生建功立业的的个人理想高度契合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抓住机会,认清局势,把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服务国家战略同时实现自身理想抱负,在当代的青年运动中崭露头角。
三  五四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五四精神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1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远大理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四精神的灵魂,五四先驱们的爱国之志抛头颅、洒热血,牢筑爱国主义根基,凝聚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并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在每个时期都贯穿着爱国主义这根主线,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
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理想和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提高理性认识,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扎扎实实地学理论、练本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时代大任,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青春和力量。
2  保持进步的精神  勇于砥砺奋斗
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压迫,中国青年奋起反抗,这种革命精神在当时进步、革新的,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五四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畏困难和艰辛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种自我革新的革命精神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大学生要铭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艰辛历史,追溯五四精神这种勇于探索、自我革新和追求进步的的强大能量,引导和勉励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小事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3 强化民主法治观念  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民主精神是五四运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曾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新时代民族复兴中国梦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民主精神,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引领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选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要引导他们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旗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而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特质,引导大学生要具备科学的法治观念、科学的法治意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规范行为,依法行事,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实践。
          4 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勇于时代担当
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先驱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探寻真理、追求真理,科学精神得到了空前弘扬与普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导下,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我们要弘扬五四科学精神,提升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科教强国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引领大学生弘扬科学精神,从实际出发,具有严谨科学创新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对高精尖创新领域,将科学知识不断转化为生产力,践行科学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寄予青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锤炼过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进中,责任在肩,领跑时代。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9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光明日报,2017-5-4.
[8]刘士刚.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2014-07.
[9]陈国文. 弘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学,1999-02.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C0479)
作者:王慧磊(1981-),男,湖南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湘潭人
     迟晓丽(1978-), 女,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讲师 ,艺术设计与教育,湖南湘潭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