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吴军
[导读] 摘要:在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扬州  225100
        摘要:在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便应运而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可以增强对城市独特地理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本文重点就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前言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品质往往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而城市的居民也可以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来感知城市的发展程度。本文将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及具体的品质提升措施两方面进行论述。
        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1坚持生态化设计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管理和设计人员应当以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为中心,加大精力投入建设适宜的生态绿地,这样可以减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并且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完整,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仅扩大了居民的生活空间,而且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生态环境。另外还要为居民提供一些游乐设施和锻炼场所,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1.2地域性原则
        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地域性特点来发展城市规划,使城市发展既具有自己的个性,又不脱离整体大环境的共性,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依托相关工作人员,积极从实际出发,为不同城市、不同区域设计不同的方案,制定合理的科学规划,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还可以根据地理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运动场所,这样可以扩大居民活动空间,对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科学化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也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通过城市规划的合理设计,营造一种使人们能够很快融入的城市环境氛围,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更加完整。规划要合理,避免使城市居民们产生视觉疲劳,应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依据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这样保证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对城市公共空间潜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且使河流、湖泊和公园也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增加城市的新鲜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1.4增强人文观念和生态化结合
        在设计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些比较人性化的空间景观,让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人文关怀。对人们普遍接受的植物、安全性较高的植物进行栽植,使城市的整体景观突出绿色城市的内涵,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尽最大的可能性,尊重生物的多样性,保证生物与城市生态平衡发展,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还可以选择适合的具有城市和人文象征意义的植物栽植,并且加强对植物的看护,使它们可以在配置的过程中健康生长,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气候环境、土壤化境等。
        2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建议
        2.1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2.1.1分类分层规划布局公共空间,加强空间系统性
        规划应根据城市特征,区分古城、老城、新城不同的空间特点,提供多元化尺度和界面呈现方式,强化街巷活力。古城区应传承古城宜人的街巷氛围;老城区应创造老城特色的空间体验;新城区应强化新城通透的街墙界面。

社区规划中应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及出行距离,按照5min、10min和15min生活圈要求,配套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公共空间。在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层面,应加强公共开放空间体系的构建,营造特色水岸,构建绿道系统,打造以脚丈量的慢行体验。在相关导则中,将包括公共空间在内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要求纳入地块规划条件,涉及独立地块的公共空间建议先编制公共空间设计初步方案,并建议带方案出让地块。位于老旧城区的公共空间,除了编制必要的城市设计导则外,必须与拆除违法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要求特定区域和规模的拆违项目必须用做公共空间。总而言之,要完善公共空间体系,避免纯粹为“树立形象”而斥巨资兴建的利用率较低的大型公共空间,加强中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建设。
        2.1.2总体层面的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应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山水特点、功能布局等,确定主要的公共空间片区、核心、节点、轴带、廊道等。要在城市总体层面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通过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加强城市建成区内的生态网络、绿地系统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联系,完善绿地公园、广场、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形成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连续公共空间网络。基于城市的生态本底、自然山水格局,鼓励通过增加公园绿地空间、立体绿化等手段,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2.1.3重点地区层面的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考虑到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具有建筑密度大、强度高等特点,公共空间的规划应注重活力和特色营造,并体现空间集约、高效的理念,注重建筑界面的控制和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精心打造好每一个街区,划定从常水位线到建筑退线的滨水一体化管控区、路缘石线到建筑退线的街道一体化管控区等,加强一体化设计、建设、管理,提升城市重点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水平。
        2.2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实施策略
        2.2.1加强公共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
        当前,城乡规划并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尚未建立城市设计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间的衔接机制,公共空间规划管理要求也尚未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可以在地方城乡规划条例中明确城市设计地位和作用,确立城市设计中对公共空间的引导要求,将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纳入到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并作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2.2.2完善公共空间规划统筹和精细化管理制度
        应建立规划统筹机制,建议各地分别在总体层面和重点地区层面公共空间相关规划设计中,明确公共空间的管理、运维和监督主体以及相应程序,在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中应当细化至具体公共空间项目的管理、运维以及监督主体。要建立统筹的公共空间管理协调平台,明确公共空间实施、审查、管理、运维的主体和程序,在城市层面设立公共空间管理协调平台,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协调机制,亦可依托于现有的城市设计协调平台,或者在已建立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基础上通过成立分委会等方式对公共空间多个管理主体进行统一协调。
        2.2.3推动公共空间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共建共享机制
        要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信息公开化,以公共空间为城市基本单元,发动市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全面参与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共同精神。建议各地建立公共空间数据库,既方便政府部门管理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公众监督的基础和依据。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修改性质、改建改造等行为应当在当地和网络进行公示,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对于违反法定规划和相关规定侵占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行为,应当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限期清除腾退。
        3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实施是城乡规划学、公共管理学等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氛,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不仅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职能,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居民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时龄,吴志强,杨保军,等.城市设计的中国智慧[J].建筑学报,2018,No.595(04):25-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