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码:33078119870415XXXX;2.身份证号码:42112619840110XXXX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日益显著。本文以浙江省梅城镇为例,从历史景观演进角度切入,分析历史城镇动态演进过程,提取其中特征要素以确定重点整治及保护对象,最后提出适合历史城镇的整治策略及规划实施措施。
关键词:历史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
1引言:
历史城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真实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城镇格局的历史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实物印证。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蓬勃发展,同时由于不当保护、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等,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一定损害[1]。
为了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浙江省于2016年全面实施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主要实施对象是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而建德梅城镇作为千年古府,亦正在经历全面整治与更新升级的时代机遇,更是作为2019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样板。因此,本文以梅城镇的整治实践为例,基于对历史景观演进研究及层积规划,分析现状与困境,探索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的新策略。
2梅城景观动态演进与历史层积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遗产保护纲领性文件的系统总结,颁布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认为城市历史景观是自然与人文要素在广泛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深刻影响和交织作用下历史层积的产物[2]。这种“层积性”既体现于景观物态表征与文化内涵的系统维度,也体现于历史演进过程的时空维度。历史城镇是活态演进的有机对象,制定保护性规划时,需首先理解尊重其演进变化的一般规律。
建德梅城镇,地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三面环山,上通徽、婺、衢三府,下连杭、嘉、湖等府,是沟通两浙东西的枢纽城市之一。自神功元年(697)迁睦州州治到建德县开始,梅城作为州府级治所在城市直至民国初年,历经12个世纪始终未曾改变,其城市形态自明清以来改变较小。因此,本节结合梅城镇初生、发展、成熟、衰退、再生的各阶段周期,归纳空间布局、公共场所、地标景观、水文特征的演变,梳理总结变化规律,以实现历史景观与活化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转化。
初生聚核——根据聚核动因、目标以及所形成的景观特征差异,城镇初生阶段的聚核过程大致可分为区位聚核、资源聚核、人文聚核三种情况。对位于浙西边界、三江交汇处的梅城来说,无疑是区位的优势是作为初生阶段的显著聚核,在三国吴黄武四年(224)设置为建德县,严州作为浙西政治经济中心的时代拉开序幕。
发展繁荣——进入北宋,严州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得以大幅提高,除了交通区位优势外,政治优势更加显著。到南宋迁都临安,严州成为近畿之地,新安江横贯严、杭二州,严州也因此一跃成为京师门户,战略要地。“漆”与“茶”是严州的两大历朝贡品,需求量大,过往商船带来丰厚税收,为严州的兴旺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成熟结构——随着政治格局与社会关系的逐渐稳定,到明清时期,严州城市发展达到历史顶峰,奠定了后世城池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严州城市面貌呈现出系统化、结构化的态势:城池格局愈发明晰,形成“一府三城”的总体空间格局;功能分区细化,城北为府衙、总兵府、州学、庙宇等政治文化区域,城南为居民区及商业区;簇群肌理致密,街巷网格系统化,居住单元从宋元的“厢、坊”制已发展为城属12庄;南北峰塔等地标建筑特征凸显,城内200余座牌坊形成独特的牌坊群。
衰退消解——解放后至今,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及改区为镇,严州城也因功能停滞而导致人口大量流失,城镇功能单元也日渐衰落,结构秩序瓦解,城市空间失去辨识度。
转型再生——伴随着我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为主要整治对象,千年古府梅城迎来了全面整治与功能更新的时代机遇。
3基于历史城镇活态保护及利用的整治规划探索
3.1逻辑辨析:保护与发展、建设的相互关系
保护为基,立足于恢复“千年古府”风貌,坚持“考古前置、价值传递、保护第一”,通过考古发掘指导复原古城格局;推进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核心区的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修旧如旧,和谐风貌;产业发展,加快制造产业转型,加快旅游产业升级。
3.2政策整合:复合性规划设计框架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丰富策略体系,包括将梅城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古镇核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详细城市设计、三江口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重点地段详细设计等,将这一系列策略整合在同一复合性的规划设计框架之中,实现了各个层次的衔接与协同,并由此制定出梅城美丽城镇三年行动计划,形成能实际落地的项目库。
.png)
图1:各类规划整合图
3.2整治策略
3.2.1特征要素的保护及活化利用
3.2.1.1历史建筑及街巷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印记,力求以历史建筑为载体,还原鼎盛时期古严州府民居生活。选取核心区中的22幢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工作,形成历史建筑群。建筑类型多元化,包括梅城民居的典型代表、著名商号、会馆等。以原建筑风貌及历史印记为本,引入多种业态,如文化馆、展览馆、文创空间、特色餐饮、民宿等,实现历史建筑的自我更新。如原金源昌烟厂,占地401.7平方米,四进院落布局,修缮完成后,依据建筑特色,保留原有建筑格局与老物件,立足烟厂历史,充实烟草文化,设计成为特色主题民宿(见图2)。
图3:结合牌坊残件的微景观
在街巷改造中,不大拆大建,用绣花的微改造方式进行街巷空间复原及提升改造。筛选出尺寸合适、形状美观的牌坊出土老构件,在牌坊基础、造景矮墙等微景观节点,挑选并嵌入尺寸、形态合适的老构件,进行活化展陈,将严州历史融入街巷细景,将质朴的村镇记忆活化,几许沧桑,几许悠闲,增加了街区的历史感与原真性;在砖砌花坛中嵌入尺寸、形态合适的老构件,将严州历史融入街巷细景烙上深深的历史痕迹,功能上又满足绿植养护的排水需要;针对有一定艺术价值及形式特征的残件,通过集中展陈方式,系统性地给大众普及严州历史与文化(见图3)。
3.2.1.2牌坊群
严州古城的牌坊群已在文革时期被全部损毁,破碎的石料填埋于梅城镇原影剧院区块,2018年,运河严州综保公司委托市考古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出3000余件残件,其中不乏花板、字匾等精美的牌坊雕刻件。为最大程度利用这些出土老构件,编制《严州古城牌坊群出土石料再利用研究方案》,形成用于牌坊群复建的、微景观、城市家具、标识标牌、室内外展陈等多种利用手段;编制《严州古城牌坊群复建研究方案》复原严州牌坊群空间布局。在以上两个方案指导下开展牌坊复原设计工作,究老牌坊规制形态、雕刻技艺,创造性的采用新旧结合的方式,在确保牌坊主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将葫芦宝顶、交互斗、雀替、抱鼓石、花板等出土老构件用于牌坊复建中,将老构件利用技术与牌坊的自身艺术完美融合起来。已复建完成辑睦坊、都宪坊、祖孙科甲坊、富寿坊、字民坊,重塑了梅城文化地标(见图4)。
图4:出土花板残件复原用于牌坊复建
3.2.1.3城内水系
改造前的严州城所在地梅城镇,除南侧新安江以及东侧碧溪改造成的老虎湾接入新安江水域歪,城内几无河道残留。而在严州鼎盛时期,康熙年间曾开凿一条美丽的玉带河横跨古城东西,与东西湖串联贯通,由“一湖(宋家湖)、两塘(蔡家塘、江家塘)、五桥(后沦桥、二板桥、太平桥、三板桥、字民桥)”组成。规划恢复玉带河,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恢复滨水活力,沿河建筑界面整治则恢复具有建德当地特色的民居院落、入户空间等。
3.2.2功能单元的有机更新
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提升的实际需求,将古城更新为六大功能分区:(图)
州府文化体验区——是体验州府文化、了解州府文化的重要承载区,主要由古谯楼、子城墙、仪门、设厅、大堂、思范堂、潇洒楼等严州府衙历史上重要建筑物组成。
西湖写意游览区——依托西湖片区良好的自然环境,疏通蔡家塘等历史水系空间,恢复西湖水门及一段古城墙作为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以诗路文化、书院文化为主题的西湖写意游览区。
东湖怀古游览区——依托现状东湖为基础,恢复严陵祠、关帝庙、字民坊、字民桥等历史文化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人文结合的景观。
古城商业休闲区——依据历史水系的格局,恢复宋家湖、江家塘并通过历史水系与东、西湖贯通,形成由东到西的自然流动水系,将来形成横贯古城东西的水上主要游览线路。沿水系两侧建设以体现严州古城历史文化为主的茶楼酒肆、商号会馆、传统作坊、民宿客栈、创意酒吧、创意书吧、创意作坊等商业业态,再现古城繁荣的商贸。
古城生活体验区——打造为以传统生活居住、体现严州古城特色民居的重要片区。选取合适的院落改造成民宿作为旅游配套设施。并在古城南侧重点打造两处合院式度假区作为杭州、建德等城市居民的第二居所。
古城康养度假区——现状建德二院和周边自然山体、水系为基础,打造以建德二院、建安山为代表的康养度假区。在建安山北侧空地预留发展用地作为远期康养度假区,打造建德人以及杭州人的第二居所;建安山南侧馒头山一带进行整体改造,打造以旅游咨询、集散、商业配套等功能的古城东游客服务中心,并与严东关景区共同形成古城旅游拓展区。
结语:
在浙江省小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力开展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具有千年历史的梅城镇作为实践样板来探讨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路径。文章基于对历史景观演进研究及层积分析,结合现状与困境,提出整治路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更为复杂,还需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18号[EB/0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691 .htm,2004-2-15.
[2]UNESCO.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