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化设计古建筑保护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徐永永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城市建设开发步伐逐渐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1001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城市建设开发步伐逐渐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古建筑作为极具历史文化意义和人文内涵的历史遗迹,需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对其加以保护。古建筑保护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土地,需要对其本体安全和历史环境风貌两方面予以保护,这对于城市设计和建设来说是一项挑战。同时,由于古建筑本身的复杂性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城市设计与古建筑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古建筑保护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设计;古建筑保护;创新设计
        古建筑本身作为历史文化的遗留物,蕴含了诸多历史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对整个城市的历史精神风貌起到了保存和发扬的作用。同时,古建筑以及历史遗迹的发掘、保存、改造、修复工作在全国各地均有落实,其具有普遍性。古建筑保护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强本城市的地域认同感,进而发扬城市个性。
        1古建筑保护现存问题
        1.1古建筑损毁严重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空间、土地,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相对比较松懈,以至于目前全国大量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被完全拆除。其次,针对现存的古建筑,也因为保护工作不足而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现有古建筑大多存在于旧城区,其建筑风格与新增建筑群整体风格存在分野。第二,古建筑多为一层结构,其占地面积较大,功能性较弱,设施不完善,火灾等安全隐患极大。第三,古建筑周边道路一般较为狭窄,不利于车辆通行,其路面若不经修缮则使用不便。最后,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抑制地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影响。例如,高楼取代了古建筑、古城墙,用现代瓷砖对古建筑进行修饰,在历史街区道路上铺设沥青等行为。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为追求效率,城市建设往往很少仔细调研当地文化特色与社会环境,仅按照地理条件进行功能区规划。这就导致各地城市往往大同小异,各建筑群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此外,城市所代表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一栋栋建筑,更包括整座城市的个性特征及人文精神。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往往采用标准化方式设计、建设相关建筑,在这个过程中,对城市本身历史文化背景调研较少,建筑风格与本地传统风格往往不相融洽。最终,随着方块式地划分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古建筑等人文象征被割裂开来,城市精神遗失殆尽。
        1.2与上位规划不衔接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古建筑保护问题,也会发现诸多矛盾。例如,一般而言,城市的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实施等行为由文物部门主导;文物古建筑周边的建设控制地带则由城建部门主导,这导致文物古建筑只在名义上有确切的管辖单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三不管”的难题地带,较难落实具体措施。
        1.3设计学角度存在的问题
        除了古建筑保护在整体上被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忽视,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其在设计学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3.1忽视周边环境因素
        古建筑保护其突出目的在于保护古代建筑、历史遗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代呈现出最具历史特色的城市风光。这就对具体的保护工作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古建筑要尽可能地避免外界干扰,二是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古建筑恰到好处地融入城市氛围中去,达到城市区域风格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前来看,古建筑难以完全实现完全避免受到外界干扰。首先,若想将古建筑发展为旅游景点,需要在其周边建设配套设施,如售票处、公共厕所、商店等,这些工程的进行会不可避免地对古建筑本身建筑结构、设计风格等方面造成损害。其次,旅游人数的增多会导致部分建筑承受力下降,造成建筑寿命下降,比如经常被游人触碰的地方会变得光滑,这就是一种破坏。
        运用合理设计手段,使古建筑与城市整体风格相匹配的想法也较难实现。其原因如下:其一,古建筑年代久远,整体风格较难和现代化高楼相匹配;其二,古建筑内部设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若要进行改造,改造风格会对古建筑本身韵味造成破坏;其三,古建筑群本身可能不属于同一时代,古建筑之间会存在风格差异;其四,古建筑在城市内的分布可能并不集中,导致无法单独在古建筑聚集处进行集中化管理。
        1.3.2区域空间断层
        古建筑区对城市设计造成的空间断层主要有三种:天际轮廓线、城市肌理、建筑界面。
        天际轮廓线作为城市整体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整体美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天际轮廓线的审美条件,分析古建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破坏。城市建筑及其周边自然风貌对天际轮廓线的表象特征做出重要贡献,古建筑区作为城市群中较为低矮的一部分,如果周围没有配合建设合适风格的建筑物,其整体观感就会变得较差,割裂城市整体的协调美感。另外,对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城市来说,古建筑区规模较大,旧城区已经存在完整的天际轮廓线,在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老城区天际轮廓线的延续问题,不能造成突兀的断裂。
        肌理作为从美学中引申到城市设计学中的词语,主要含义是不同城市元素的组合,其构建出一系列严整的空间结构和空间体系。这些元素在不同年代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引导下,依托不同主线进行排列组合,构建出城市的画卷。古建筑作为城市肌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整体肌理延续起关键作用。古建筑的存在往往会割裂城市设计的整体肌理。Charly  Jenks说过,“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的限制”,所以,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保留古建筑对城市肌理的阐释作用,是激发城市建筑创造活力的源泉。
        2古建筑保护对策
        2.1明确城市设计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并重。古建筑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历史意义、人文内涵价值极大。此外,古建筑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其本身较为脆弱,损毁后很难再恢复原状,北京的圆明园的损毁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遗憾。古建筑应该在开发中对其加以保护。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古代艺术结晶,需要发掘出其存在的现代意义,并在开发利用中合理进行保护,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的修复保护。古建筑保护不仅是城市建设者的责任,更是文物文化局有关方面的义务。对古建筑的保护要点有以下几点:定期修复、科学修复、普及修复保护知识。定期修复指的是针对不同年代、不同材质、不同建造方法的古建筑,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采取修复措施,延长其存在时间。修复工作不能选用没有文物修复经验的普通建筑工人,修复保护古建筑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谨防在修复过程中对古建筑造成二次破坏。最后,修复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当地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政府应当合理引导,宣传科学保护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基础素质,使其在参观、使用古建筑中谨怀敬畏之心,减少无意间的损坏。
        2.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完善保护区的划定制度。要根据城市特点选定划分方法,常见的级别有:本体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等。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标准进行设计、规划。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大限度地保存古建筑的整体风貌。
        完善保护规划制度。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比如,法国设立了《历史纪念物法》《纪念物周边环境法》《马尔罗法》《风景法》等。英国在《城市文明法》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保护区制度,在《登录建筑和保护区规划法》中对保护区进行了定义,约定其历史价值、内在特点和外观。日本也在1950年设立了《文物保护法》,其中针对古建筑保护有具体的规定。
        2.3创新城市设计方法
        加强对古建筑及其要素的研究。其一,针对古建筑本体,对于历史氛围完整的古建筑,要使其融入周围城市建筑群;对历史氛围较差的古建筑,要实行绝对保护,例如尽量减少开放时间等。其二,针对古建筑价值方面,应按照其内在价值差别设立不同级别,例如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对价值高的古建筑进行深入保护,对价值低的古建筑可做开发性保护,在此过程中,尤其应注意要科学合理地认定古建筑价值。其三,针对周边环境,针对人工设施需要专门设计,比如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等,根据设计学原理中的点、线、面原则合理进行规划,对古建筑周围的自然景观,按照需要进行保存或者改造。
        3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城市设计如何兼顾古建筑保护的方法,从设计学角度分析了古建筑对城市设计带来的困难,分析了古建筑保护的诸多措施以及城市设计原则,对日后大多数城市的设计、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彦瑞,吴维.对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 .才智,2016(35):262.
        [2] 杜萍.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问题探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159.
        [3] 张媛文.古建筑保护现状以及有效对策分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7):55-56.
        [4] 罗维.浅谈中小城市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10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