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张怡
[导读]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及英语能力拓展的重要学科,对于大学生今后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以及自我能力完善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及英语能力拓展的重要学科,对于大学生今后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以及自我能力完善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实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引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更加健康并且全面的人格和思想,能够向着更好的英语求知方向去进行学习和转变。因此,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前 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民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全国高校已掀起推进“课程思政”的热潮,大学英语课堂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而一个完整的人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通识课比专业课更多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十分有必要。
        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过程伴随着人文精神和世界文化的传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客观看待中外文化的碰撞,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一些教师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放在首位,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培育不够充分。大学英语的授课对象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崇尚真善美,正确辨析西方意识形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大学英语还具有覆盖面广、课时量大、时间跨度长等特点。该课程几乎覆盖了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一名教师通常承担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每周至少有四节课,为期一年至两年。师生接触时间长且互动频繁,课程目标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育人平台。
        2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首先,一些高校的课程思政开展理论,还没有和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接轨。新时期下,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果在课程思政开展中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多元化思想特点,仍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主要方式,就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教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应用开展并不是一瞅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现实阻碍,比如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否符合长期教育的需求、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否实现思政观念的正确灌输,以及课程思政开展中各个课程之间的连接问题等。这些现实阻碍都会造成课程思政脱节现象,让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受到限制。
        总之这些脱节问题对于学生的生活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都造成了较大影响,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必须对此重视起来,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课程思政进行策略和形式的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3 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策略
        3.1 紧贴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突出素材中的文化知识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在教学中一直关注单纯语言内容的输入,英语在教学中双方的目的性就比较突出。教学进行时只注重语言的工具属性,教学和教材皆侧重语言形式,不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
        例如,在英语中,双方见而的时候就会问“What's up?”意思类同于“Hello”,但是一般英语非母语的人都会困惑为何对方会有如此的问法,因为在此前的学习中,老师只教授了"What's up”的意思是询问他人最近的情况怎样或者是有什么事发生没,但没有传授其在具体文化背景下的运用意义。教师开展教学时,在教授相关运用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结合教材中涉及的文化情况,对其中隐含的人文内容进行把控,及时地融入思想政治进行教授。
        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聊天或者是讲述事实的时候习惯自截了当,但是中国人喜欢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主旨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这里而就涉及了价值观,导致人们进行交际的方式存在差异。表面看是两种表达方式存在不同,其实是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矛后。与人交和的时候,中国人比较委婉,注重谦卑,不会经常与人发生正而冲突。但是西方人即便也注重人际关系,但其最关注的还是事情的成败,所以喜欢自接谈重点。因此,人们在行动与交际上的方式取决于价值观,此时,教师可以借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2 扩充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引入中国思政元素
        教师们常说一边传授文化知识,一边要对学生在跨文化意识上进行引导。跨文化意识涉及两个内容,在接触不同文化的时候,也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如之前所说,英语学科学习存在特殊性,英语课程的内容关乎很多外国文化元素,师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可以对西方在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体制、人际关系等多版块的内容增加了解。然而英语文化在教化效应上显示出强势的一而,导致中国文化异化的现象。学生对pizza、hamburger、chips等一类的西方餐饮的词语了如指掌,对自己国家的包子、烧饼、馒头等名词的表达却吞吞吐吐。对于这种情况,教材与考核内容都呈现出了变化趋势。例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的第二版教材就跟上了改革的脚步,在课后练习里多了药膳、孔孟之道之类的知识扩充,更新健全了教材内容,彰显了教材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如,改革之后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汉英翻译题型上,内容大多融入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知识,填补了教学内容上中国思政元素的空自。此外,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添加中国文化的元素,设置跨文化交际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3.3 把控时事新闻,合理引入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大部分大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忽视了思想政治上的学习。但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增加了新闻听力,这将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加入大学生学习要求中。媒体是获取社会动态、了解社会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根据时下发生的大事件或者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去收集官媒和外媒的相关新闻内容,彼此之间进行分享与探讨,关注和积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领悟不同文化视角下在新闻报道上存在的异同之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导向。
        结 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通过观念和认知的创新改变,多元化地将英语内容和思政教育同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融合,对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教育氛围,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慧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讨[J].记者观察,2018,(36):52-53.
        [2]傅荣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才智,2018,(36):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