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辛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招远 265401
摘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另外,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环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注重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农村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要想促进农村更好地发展,就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现代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严格把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关键词: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困境
1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困境
1.1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来的问题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户开始种植水果、蔬菜、绿植等。但这些植物对于农业技术和生产设施的要求更高,而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满足水果、蔬菜、绿植等的种植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
1.2 水利建设保护意识较弱,管理不严格
现阶段,由于部分政府部门针对水利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只建设不管理或者重视建设忽略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很多中小型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作物产量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而且当前我国比较重视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及管理,多将资金投入到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度较低。近年来,旱情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农村及山区,主要在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設力度较小、设施不完善,需要蓄水的时候农田储不住水。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多属于“公共物品”,需要人们集体投入建设,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农民收入较低,不愿意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同时,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缺乏管护,报废率较高。
1.3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较少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制度的不断革新,政府开始加强经济建设,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尤其是我国实施农业税收制度后,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落后。近年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所需。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相关机构及农民,政府和相关机构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农民是主要劳动力。这3个投入主体中,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相关机构由于水利建设具有一定风险且投资数额较大等原因而不愿意投资;而农村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组织劳动难上加难,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动力更是少之又少。
2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策略
2.1 构建管理责任制度
从某种角度来看,管理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是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地方农业部门应当构建管理责任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管理人员身上。首先,地方农业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宣传职能,加强内部宣传,号召基层干部、党员干部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当中,并由其成为管理的主体,直接对农田水利工程负责,而农业部门则负责统筹兼顾和宏观调控。其次,为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性,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同时扩宽投资渠道,不仅要号召广大农民投入资金,更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其中,最终构建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保证资金的充足性。最后,地方农业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重点考核管理人员的管理成绩。农业部门需要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而合理选择考核指标,以确保可以真实反映管理情况,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构建科学用水制度
从基本功能的角度来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农业生产而服务,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水资源。农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有着淡旺季之分,尤其是在春夏农作物生长旺盛阶段,其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而这一阶段也是水资源消耗量最大的一个阶段,甚至会出现水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成为了地方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地方农业部门需要构建科学的用水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水价,并由农民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具体的用水量。其次,用水收费标准可以根据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收费方式,如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互结合的收费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地方农业部门需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储水量、用水情况以及收费情况公示。
2.3 优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地方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并直接影响到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塑造由法人直接负责、产权明确的管理机制,同时引入合同制度和监理制度,从多方面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其次,在管理机制的构建方面,应当结合省级水利工程部门所提供的管理样本,并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以保证管理机制的实用性。最后,农田水利工程需要通过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由专业人士直接负责设计和施工管理,同时需要通过合同约束和现场监理的方式对其形成约束。
2.4 加强质量控制
2.4.1施工准备管理
在工程施工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充分联系实际做好施工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对工程施工环境加强勘查,对工程建设环境中的地质、水文等条件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以此为合理规划工程设计方案提供依据,保证施工方案可行性较高,并且确保材料、技术与设备应用方面能滿足要求,避免出现实际施工与施工方案不相符的情况。在环境勘查中,需要全面掌握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等制定针对性解决策略,保证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需要充分结合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要求,准备好施工过程中需要的设备、人员及材料,做好设备检查、材料运输储存、设备运输及人员安排等工作,以保证工程施工能得以高效、顺利开展。
2.4.2加强技术应用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很高,技术应用成效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环境复杂,需要强化管控技术应用的专业性。首先,需要结合工程建设需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方法,明确施工技术,科学管控技术应用质量。其次,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积极做好现场人员的组织工作,使其能统一学习技术应用的规范标准,提升不同人员的质量保障意识,重点防护以往工程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最后,要引进先进、新型的施工技术,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保证相关人员能准确掌握技术内容。在施工活动开展之前,也需要做好技术考核工作,施工人员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施工岗位。
结束语:
综合来看,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对于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地方农业部门及地方农民均需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主动参与其中,推动农田水利管理改革事业的发展。同时,地方农业部门需要主动发现目前在农田水利工程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具体事情具体对待,不断优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刘敏.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社区实践及其困境——基于产权社会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5(4):78-86.
[2]罗桂英.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困境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