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5月15期   作者:韦远泽
[导读]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固碳释氧、改善空气质量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韦远泽
        身份证号:45272819770118****
        摘要: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固碳释氧、改善空气质量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加快湿地保护建设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修复生态功能的要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和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恢复措施
引言
        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湿地作为主要景观,具备湿地的服务功能,以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为核心;具有一定的美学观赏性,具备一定程度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科学探究和生态旅游的良好场所。湿地公园的建构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开发湿地公园是落实我国湿低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的重要措施。
1基本定义
        湿地(Wetland)是指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及重点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重点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湿地公园(WetlandPark)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2湿地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
        河湖污染治理、水质改善、富营养化、生物系统退化等典型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和现状,是我国快速城市化40年以来的累积效应,可能汇集了国外发达国家和城市相当长的时间周期的城市化过程,所以,对城市湿地的保护修复任重道远。导致城市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水利工程设施改变了湿地自然水文特征;二是人口与产业集聚蚕食湿地空间;三是城市湿地水位变幅区和沉水植物生境高强度的人工改造;四是有机污染物、N、P等引起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以河湖为主的城市湿地保护修复需要水文水利、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风景园林等多学科支撑,保护修复工作更需要满足绿化林业、国土保护规划、环境保护、水利等城市湿地相关管理部门要求,是典型的多学科、多行业交叉融合的“水—城—景”人居环境营建的重要内容。
3我国湿地公园现有管理模式
        3.1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
        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是指湿地公园由政府投资建设,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湿地公园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该机构制订公园管理制度及公园管理办法。公园的建设、管理费用开销、员工工资、发展规划等内容都纳入政府财政拨款的范畴。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在资源保护、统筹带动、力量整合、政策推动方面,具有其他2种管理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湿地公园建设及发展规划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如环保、水利、发改委、国土资源、交通、农业农村、当地社区等。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各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最为顺畅,在把握政策方向,推动政策实施方面最为有效。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湿地资源的生态效益将实现最大化。
        3.2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地域和人群相对固定;社区管理形式多样,以街道和办事处为主,政府职能部门派出的机构为辅;社区管理的性质侧重于群众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强调社区群众的参与性。这种管理模式下,社区人员既能参与湿地公园相关管理条例等文件的编制,管理系统的培训与学习,对湿地公园管理提出更切合实际发展需要的建议等,又能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当地社区就业率和经济水平。
4湿地公园保护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4.1园区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巡护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地处湖南湖北的交界处,由于管理权限问题,湿地周边人口来园区非法捕捞现象屡禁不止,对湿地公园资源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园区居民提出的要求,对周边居民也应一视同仁。
        4.2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存在一定矛盾
        由于园区各方面建设还有待完善,公路还未修好,园区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湿地保护与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矛盾,园区居民自营的农家乐怎样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居民的收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3湿地水量仍需保证
        湿地承担着周边农田的灌溉作用,水量的输出会影响湿地的水量储备。此外,羊肠河和绕阳河上游河道出现淤塞现象,周边农民为灌溉河道两侧农田会筑起土垄截水,影响湿地水量的供给。当湿地水量降低,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影响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稳定,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影响系统平衡。
        4.4围垦养殖蟹塘
        恢复重建区现有围垦养殖蟹塘,面积约37hm2。由于养蟹,塘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代谢不完全,造成池底淤泥积累。其次,养殖过程中使用过多药物,造成氮、磷及其他有机物或无机物在半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此外,人工养殖活动干扰了湿地鸟类栖息。
5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完善园区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与义务
        镇党委政府、后河管理局、湿地公园管理处、村党支部村委会、县林业局、合作社等多部门的存在,使得园区居民遇到疑问和难题时,不知道找谁咨询和解决,建议完善园区的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园区实际问题,保护好园区的同时也建设好园区,真正实现园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5.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园区健康发展为了积极支持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创建验收等工作,完善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通信交通等的建设,提高园内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县林业局、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发改局、县财政局、水利局、县工商局、国税局等县直部门,国网、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都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中来。


        5.3加强资金监管
        为了保证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制度,并将制度落实到实处。这个制度包括资金的来源、资金使用的申请和审核、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资金使用效率的审核、资金使用失误的责任追究等。
6技术路线
        (1)明确保护和恢复对象,确定湿地系统的边界,包括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级别、时空尺度与规模、结构与功能;然后对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进行系统诊断,对退化的基本特征及退化原因、过程、类型、程度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2)设计恢复工程,组织工程施工。根据恢复目标、机理、模式和对策,结合兴凯湖湿地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相应的生态恢复工程,并组织工程实施。
7湿地公园建设中对其的保护措施
        7.1生境岛建构
        生境岛的设立需要在靠近的地带且远离人群活动较少的地点,生境岛上应该设置一定的新水地带需设计一定的宽度。
        7.2生态廊道
        在不同的生境类型里创设出适合湿地动物进行周期繁殖、获取食物、栖息等迁移用的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建设需要收到保护的目标生物种类和生态特征迁移的特点,同时排出掉认为干预的因素;其宽度应按照不同湿地动物对廊道的最小宽度来设置。
        7.3建立生态围栏和警示牌
        用建设生态围栏与警示牌,来加大有游客的教育与引导,避免游客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行为。
        7.4水系与水质保护
        在水系与水质保护方面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控制湿地公园周边点、面污染源,减少中营子港、南营子港入湖河口的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升湿地公园周边外部环境质量。取缔和关停湿地公园周边养鸡场,做好废弃物的定点定期收集工作,清理废弃农用薄膜、塑料袋等田间垃圾,对湿地公园周边所有社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定点存放和处理。湿地公园周边居委会及东三十二间等地,建设生活垃圾中转设施5处,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垃圾清运车,及时将社区垃圾转运至垃圾处理厂,以防垃圾扩散进入湿地水体。二是周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在居委会、东三十二间设立建设MBR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3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8湿地公园修建中对湿地的恢复措施
        8.1基质恢复
        地形塑造:对由于地势而引起的起伏的基底十分容易受侵蚀或是沉积的地带,可以利用削高填低或是挖低填高等方法,将其外观形态进行改良,进而创设出丰富的湿地生境、营造丰富的湿地景观提供有力的条件。
        8.2回填覆盖
        如果湿地十分薄或者是缺少湿地植物种植土的地带,可以利用分层、种填坑、种植槽或是种植带的方法,回填上不同厚度的基质进而满足不同生长环境植物需要的条件,发挥基质的理化特征,起到复员湿地基质的作用。
        8.3植被恢复
        对当前公园中具备湿地植被景观的完好性、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地方,保存好奇最处的形态,不去过多添加与整理。对湿地公园中存有显著水位梯度的区域,比如:浅水区、沉水植被结合具有分带特点的湿地植被带,对其回复需要结合湿地水质的改变措施,利用植被复原将湿地水体的自清洁能力得以提升。水质净化区域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区域湿度植被应该选用污净化能力强的种类,以提升湿地水体清理污染物的能力。浅水区使用带状种植或者是片状种植的方式建构湿地植物净化带,深水区植被恢复需要使用浮岛水培养的方式来恢复沉水湿地的植被。
        8.4湖岸植被带建设
        在沿岸河漫滩地湿地植被退化严重地段,通过栽植湿地植物,采取人工措施促进生态恢复进程。选择乡土植物,建设一定宽度的湖岸植被带。乔木树种选择紫穗槐等,灌木选择黄花草木犀、木槿等,草本主要以豆科、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主。利用植被根系的固土作用,控制流水对岸带的冲刷侵蚀。
        8.5生态疏浚
        公园湿地的汇入河流较多,包括直接流入大公园的白棱河、洛格河等5条河流,直接流入小公园的穆棱河、金银库河等5条河流。由于多年的农业垦殖,许多河流的主河流均出现水面变窄、底泥沉积、河道阻塞现象。为了保证河流河道畅通,保障汛期行洪,应对主河道进行逐步的清淤工作,降低底泥对水体的环境胁迫,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由于该区水域中污染底泥厚度不均、变化较大,疏浚中既要去除污染底泥,又要尽量减少非污染底泥的超挖,以避免破坏水体底部的自然泥层。对此,疏浚中要提高疏浚精度,并采取环境生态疏浚方式,防止污染底泥或泥浆的二次污染。在施工设备上也要有特殊的装置和措施,以保证污染物有效清除,且对水体及周围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充分发挥公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湿地保护与周边社会协同发展,亟需对公园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恢复。
参考文献
[1]马童慧,吕偲,张呈祥,雷光春.中国5种类型湿地保护地空间重叠特征[J].湿地科学,2019,17(05):536-543.
[2]徐峥.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利用研究[D].师范大学,2019.
[3]毕作兵.城市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研究[D].农业大学,2018.
[4]林静雅.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后评价研究[D].科技大学,2018.
[5]唐佳乐.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6]姬茜茹.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景观规划研究[D].农林大学,2018.
[7]陈海嵩,梁金龙.湿地保护地方立法若干重点问题探析[J].地方立法研究,2017,2(04):35-45.
[8]陈伟卓.洪泽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7.
[9]李雪.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国家湿地公园设计探究[D].农业大学,2017.
[10]张雅心.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工业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