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杰1 吕娟娟2
(1.日照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日照 276800;2.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日照 276800)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谋求快速的变革与发展。根据现阶段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装配式建筑中,面临的发展瓶颈越发突出,这对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研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瓶颈及对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给予一定的启示,更好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对策研究
引言:装配式建筑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便已经得到了运用,但是由于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并未在社会层面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式的弊端越发明显。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方式。在此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大力推广。
一、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瓶颈
1.经济成本高
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来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产业规模较小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便会导致建筑成本的升高。主要是因为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影响。
首先在材料方面,由于产业链还未形成,所以在进行材料的购买时,多会选择“散装式”的购买模式,无法享受到大规模材料购买带来的价格优势。另外,材料采购人员从中谋取差价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增加了成本。在人力成本方面,利用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而由于人才的缺乏,造成了“供不应求”的问题,使得人力成本上升。
2.新兴的装配技术运用能力不足
BIM就是建筑工程的信息模型构建,其运作方式是以测量的数据作为模型构建的基础,是进行建筑模型构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模型构建,能够直观地看到真实模拟的工程效果。该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信息完备、数据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较高、模拟性较强,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直观的看到各项数据的动态变化,设计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这样的技术运用能够推动施工效率及企业效益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我国的BIM技术在应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政策,扶持该装饰式建筑的发展,但是,从其应用效果来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许多的政策都缺乏可操作性,并且很多的省市也并不能够将国家提出的扶持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
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对策
1.合理的利用BIM技术
BIM技术作为一种三维立体性设计技术,在施工测量中应用最全面的场景就是设计阶段中的应用。与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相比较,三维的BIM技术具有决策能力高的优势,同时,这也是传统的设计阶段中无法比拟的优势。
(1)施工之前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测量工作人员统计出的各项数据和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工程设计方案,而大部分的设计人员为了保障工程的整体性能更高会准备多套的设计方案,根据不同参与方的各项需求,由参与方最终选定可行性的方案。在过去的工程设计中,如果设计方案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工程竣工之前是不会被发现的,这就意味着该工程的失败。虽然有一些设计人员能够在施工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很明显,这种工程的调整,需要停工重新进行工程的设计,这就会耽误许多的时间,也就导致了许多工程的工期被延长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无法竣工的现象,对于工程的进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合理的利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可以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三维的立体动画模式,及时检查出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这种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工程的施工模拟,通过模拟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对设计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还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的设计方案,推动工程的顺利开展。
(2)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进行完前期的设计工作后,整个工程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施工阶段的开展。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实时的施工监督。
首先,根据设计方案,运用BIM技术将其设计为三维的模型,让监工的人员能够实时的看到设计效果,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与效果图相差较大的地方,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其次,BIM技术还可以构建出5D施工模拟的状态,让设计人员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及时的优化与调整,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3)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不仅在短期内的工程中有积极作用,对于工程整体的质量也有积极的作用。在相关的数据和调查中发现:施工企业的利润和开发商及设计机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出现了连年亏损的现象。综合几家建筑企业和相关学者的文献,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测量方面的问题。
在工程的测量过程中,由于许多工程人员的测量水平较低,在技术运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使得众多的测量数据出现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工程竣工之前测量人员都不会意识到,在完成测量后,设计人员根据测量工作人员的测量数据开展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且设计人员不会去实地考察,最终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地的状况不符,一般在工程竣工后才发现这样的问题,已经难以补救。
而由于测量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于后续的施工工作造成影响,这中间会出现材料的浪费、施工人员用其他材料代替的问题,从中赚取差价。这些都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并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及企业的经济利润和长远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工程量与造价管理
在传统的造价工程中,该部分的内容主要由人工完成,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将BIM技术引用到造价工程中,利用智能化的电子计算模式,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成本,同时,一台计算机设备便能够实现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
2.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总包模式
EPC模式,是当前阶段在各个工程项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承包模式,又被称之为“交钥匙”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承包模式中,业主只需完成项目的决策和投标工作,这之后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有承包商来负责。在工程竣工之后,业主和承包商可以直接进行项目的交接工作,和以往的承包模式相比,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有效的提高了工程效率。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工程的造价。因此,利用EPC模式下的造价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3.建筑企业和相关施工单位根据长期发展应当将部分注意力放到人才的培养上
在任何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大量的人才支撑。为此,在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在教育层面,各个高校要安排相应的课程,提高学生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其次,在建筑企业方面,要定期的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外出学习,及时的掌握先进的知识,并得以运用。
结束语
科技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更多的生产力,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的认识到现阶段面临的瓶颈,并且能够根据较为突出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的避免以往施工进度缓慢的问题,加强对建筑项目的有效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更好的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殿峰.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7):91-92.
[2]廖礼平.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J].企业经济,2019,38(12):139-146.
[3]蒋永欣.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9):35.
[4]郝爽.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6):21.
[5]隋小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6):10.
{6}齐子涵. 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的探讨[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8, 431(08):50-51.
[作者简介]:杨志杰,1991年生,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